自 2016 年 “三减三健” 被提出后,“减糖”“控糖” 日益受到关注,尤其随着公众对营养健康重视度不断提升,“控糖” 更是成了许多人迈向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在今年第 18 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控糖” 背后的诸多情况。
并非所有人都要严格 “控糖”。《中国消费者糖认知状况及控糖行为调查报告》显示,68% 的消费者有控糖意愿,其中年轻人、体重焦虑人群意愿更为强烈。不过,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 9.1 克糖,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量,且居民摄入糖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指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前“控糖” 重要性不及 “控盐”“控油” 及控制总能量摄入。但也不能忽视,近 20 年来我国食糖年生产量翻倍,部分年龄组糖供能比超 10%,超重肥胖、糖尿病人群等特殊群体仍需严控糖摄入量。
近八成消费者搞错 “控糖” 重点。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接近八成,可调查发现 78% 的消费者认为应控制食品、饮料中的糖,实则厨房用糖才是城市居民摄入糖的首要来源,贡献率约是含糖饮料的 2 倍。人们常聚焦超市食品饮料,却忽略一日三餐的关键作用,应从自家厨房入手培养清淡口味。
九成消费者错认 “糖”。阅读食品配料表能知晓成分,但能准确识别蔗糖、果葡糖浆等含糖配料的消费者不足 10%,甚至不少人将代糖误认作含糖配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消费者营养健康教育任务艰巨,读懂食品营养成分表很重要,关键还得学会搭配健康膳食。
糖被 “妖魔化”,对 “人工代糖”误解较深。尽管超 60% 消费者受健康驱动选无糖产品,但仍有 38.5% 的消费者担忧甜味剂安全性。实际上,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包括甜味剂实行严格审批制度,按规定使用是安全的。可消费者对人工合成甜味剂接受度低,对“人工合成” 的误解较深,未来还需加强科普,开发受欢迎的天然甜味物质。
合理使用甜味剂有健康效应。多数消费者对甜味剂作用了解不足,而事实上甜味剂基本不提供能量、不影响血糖,利于控制能量摄入,还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膳食干预。
饮食健康关键在于 “合理膳食、吃动平衡”。个别研究虽发现甜味剂与某些疾病相关,但这仅是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专家建议公众改变嗜甜习惯,以健康食物替代甜食,牢记“食物多样、吃动平衡” 核心,有控糖需求又爱甜味的人群可在合理膳食前提下,适当选用甜味剂替代糖的产品,以更科学地追求健康生活。
总之,“控糖” 并非盲目,需走出误区,以正确方式助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