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李大钊、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却鲜有人知道为何历史给予他们的最终评价止步于此。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轰鸣,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回首往事,不禁要问:为何在中共历史上,同样作为开创者的李大钊、陈独秀最终被定性为"创始人",而毛主席却被誉为"缔造者"?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若要追根溯源,还得从1921年说起。那一年,整个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200多个政党,然而最终能够青史留名的,却寥寥无几。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在血雨腥风中存活下来?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风雨诞生: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党

1915年9月15日,北京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李大钊正在整理着一摞刚刚送达的《青年杂志》,这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型期刊。翻开期刊的扉页,李大钊看到了陈独秀写下的"敬赠大钊同志"的字样,这是两位日后被称为"南陈北李"的革命先驱的首次思想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北大,正值蔡元培担任校长,他大力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917年,经蔡元培推荐,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就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李大钊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次系统传播。

1918年,一场意想不到的偶遇改变了革命的进程。陈独秀因躲避北洋军阀的追捕,来到北京。李大钊得知后,立即为陈独秀在北大谋得一个教授职位。自此,"南陈北李"开始了并肩战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一天,在北大红楼前的空地上,李大钊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句话随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感召力的革命宣言之一。

同年11月,李大钊在北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位名叫毛泽东的图书馆助理员,经常参加研究会的活动。谁能想到,这位默默无闻的青年,日后会成为中国革命的舵手。

1920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在上海、北京成立。陈独秀在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成了南方革命者的集聚地;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研究室,则成为北方革命青年的培养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8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第三院办公室里,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会上,他郑重其事地对与会者说:"同志们,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了。"这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准备。

1921年初,陈独秀收到了来自共产国际的一封信,建议在中国成立共产党。3月,他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着手筹备建党事宜。同时,李大钊在北方也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