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受邀演讲上百场,养猪人必看的报告!新猪派李丹:用数据深度解析猪业发展【梅里众诚特约·数说猪业】

非瘟后养殖结构发生颠覆变化,规模猪企快速崛起,生猪产品结构多元化,经营策略灵活化。产区分布也发生了“大迁徙”,产区南移、销区即产区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第五届(2024)新猪派养猪产业峰会上,新猪派主编李丹分享了《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和产业调研,新猪派认为未来猪业发展趋势有几个方向:产销区的重新分化; 楼房猪场使发展城市牧场成为可能;农牧企业 出海,开发东南亚与中东市场成为企业应对价格内卷和产能过剩的新路径; 订单式农业逐步开始崭露头角; 国企养殖新势力将崛起; 同一区域不同产品猪价,差价将进一步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猪派主编李丹作《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报告

非瘟后生猪业变革:

规模集中,产品多元,代养、联合体兴起

李丹表示,非瘟对生猪行业的养殖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节奏、产区分布、经营策略和养殖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显著的变化是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养殖结构由2018年前的散户主导“正三角”模式,逐步转变为集团与散户并存的“哑铃”形模式,预计2026年后将演变为集团主导的“倒三角”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结构方面,猪苗规格从单一的7公斤增加到7公斤、15公斤和30公斤,商品肉猪体重范围也由220-240斤扩大至240斤、280斤及300斤以上,生产周期缩短。同时,大体重猪(300斤以上)消费量上升,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预计300斤活猪将成为热鲜市场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产节奏受非瘟季节性爆发影响(如北方11月-次年2月、湖北四川7-8月、两广4-6月高风险期),导致猪苗价格波动和产区集中分化。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南、河北逐步成为专业育肥区,福建、湖北以种猪为主,江苏、浙江偏向自繁自养,两广地区“公司+农户”模式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30企业灵活采用仔猪、种猪、肉猪多产品矩阵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养殖模式也趋向专业化,代养、联合体等兴起,猪企实施“轻重并举”,“代养”成战略支撑,技术为核心。

据新猪派调研,2024年,TOP30企业中23家采用此模式,出栏量50%以上通过代养完成,仅牧原与广垦畜牧完全“自繁自养”。TOP30企业生猪出栏目标为2.43亿头,但自有育肥猪舍仅能供应1.21亿头,其余1.22亿头需合作农户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差异化拉开利润差额

疫病净化、技术创新提升产能

中国作为全球养猪大国,母猪数量占全球近六成,猪肉产量占全球近一半,但养猪水平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并推动行业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孕育这种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之一,在于能否将成本控制在足够低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新猪派调研,2024年,中国养猪头部企业成本趋同,肉猪成本基本在6.85-7.5元/斤,但利润离散度极高,成本相近的猪企在头均利润上最高能相差300左右。且随着热鲜肉市场大体重猪的消费量的增加,这一趋势可能加剧。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高质量、高利润,而非一味追求低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蓝耳病净化的种猪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已有400多家种猪场、100万头左右种猪实现蓝耳“双阴”,这些净化场有63%投产于2020年-2023年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新猪派调研,截止目前,TOP52猪企中有33家已经装配空滤系统,数量占比达63%。33家企业中,猪舍空滤系统覆盖率超过50%的共计14家,占比47%。

此外,批次化生产也是提升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各大头部企业纷纷采取批次化生产节奏,提高产能利用率的同时,全进全出的制度还能有效阻隔病原的传播。

据新猪派调研,全国主要规模猪企2024年三季度平均产能利用率73%,较2023年上升3%,产能利用率每提高5%,终端成本将下降0.1-0.2元/斤。

总之,中国养猪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疫病防控,优化生产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猪业未来六大趋势:

产区南移、城市牧场、出海发展等

李丹预测未来养猪业将呈现六大趋势。首先,产区将南移并呈现区域集中化,销区与产区逐渐融合,这一预测基于疫病发展、消费结构及人群分布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发展城市牧场成为可能,特别是楼房猪场模式。据新猪派统计,各大集团已规划的楼房猪项目达64个,多集中在广东、江苏和四川。Top40养殖集团中,22家已投产楼房猪场,如牧原635万头产能居首,新希望约300万头,京基智农200万头,华统150万头。

第三,出海发展,特别是开发东南亚与中东市场成为企业发展“新路径”,以应对价格内卷和产能过剩。企业出海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东南亚和中亚是首选目的地。

第四,订单式农业逐步兴起。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规模化,销售模式将转变为合同生产,生产者通过订单式生产模式(3:7)提前锁定利润,避免浪费,涵盖种猪、猪苗和肉猪的订单生产。

第五,国企养殖新势力崛起。养猪成为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国企在生猪养殖中的份额逐渐增加。2023年国企生猪出栏量约2200万头,整体规划产能占8.5%,未来产能落地后,预计国企生猪出栏量将达4000万至5000万头。

最后,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猪价差距将拉大。 1-10 月全国各省平均猪价价差高达 5 毛钱以上。未来这一趋势将加剧,特别是热鲜肉市场。因此,生产者需考虑产品结构,如商品肉猪的体重选择,以适应市场需求。消费终端需求导向屠宰场,进而导向生产端,布局热鲜肉市场的生产者需关注产品结构调整。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面编辑】孟 轩

【内容采写】郭亚晶

【数据制图】新猪派

【内容审核】李 丹

加入新猪派养猪数据交流群

获取更多数据与资讯

新猪派精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