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情有多复杂?据精确统计,印度目前一共有100多个民族和1952种语言,曾分属南亚次大陆近600个土邦。即使在1947年完成独立分治,国内依然大小林立着20多个独立邦,700多个政党。
全国14亿人口被7大互不相容的宗教所笼罩,主流印度教更是将民众从婆罗门到贱民依次划分为5等种姓,时至今日依然有2亿民众在温饱线上挣扎。
民族对立、政党斗争,让印度长期处于分裂运动之中 ,比如紧邻巴基斯坦北部的旁遮普邦就一直盛行分裂主义,他们崇信锡克教,与印度始终格格不入难以共处。
而一旦旁遮普邦成功分立,印度又将会面临怎样的损失?受到什么影响呢?
旁遮普邦为什么要独立?
旁遮普邦位于印度西北部,西部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紧密相邻,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1679万。
旁遮普邦是锡克族的最大聚集地,绝大多数人口都信奉锡克教,锡克教作为印度第四大宗教民族,全境大约有2400万教徒。
此外还有300万教徒遍布全球各地,其中加拿大以77万教徒的数量一跃成为除印度外锡克教的第二聚集地。
锡克族人的装扮十分具有特色,他们喜欢披戴五颜六色的头巾,手腕装饰着闪闪发光的手镯,男性们统一留着浓密齐整的胡须,举手投足间从容不迫,透露出端庄稳健的气质。
锡克族是一个十分勤奋团结的民族,在众志成城的带动下,旁遮普邦现在的农业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更是有着印度粮仓的美誉。
15世纪的印度普遍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倡导种姓制度,将人天生下来就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等。底层人民受于种姓制度的压迫,自出生就挣扎于苦海之中。
此时,来自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口号,在印度底层人民中一呼百应广为支持,旁遮普地区也就此成了锡克教中心。
锡克教就这般流传下来,直到第六代上师高瞻远瞩,上任后号令教徒建立武装力量维护宗教,发展至第十代上师掌权期间,锡克教整体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后来锡克教与英国殖民者大战一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负于英军,最终面临吞并的结局。但在英国殖民时期,锡克教人因骁勇善战,一直是英属印度军队的中流砥柱,时至今日,锡克教人依然是印度军队的精锐力量。
英国殖民者退出南亚大陆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分化而治,印度收纳印度教教徒,巴基斯坦收纳伊斯兰教教徒。
当时锡克族面对两个归属选择,实则都不太满意。锡克教和印度教本身思想理念大相径庭,锡克教严禁吸烟酗酒,对于印度繁琐苛刻的教规制度也是嗤之以鼻。
但当时印度为了拉拢锡克教,准确来说为了争夺旁遮普邦的面积领土,允诺锡克族可以建立自治邦,锡克族首领听后欣然同意,最终以联邦的形式加入印度。
谁知印度中央政府过河拆桥翻脸不认账,在独立之后擅自取消了旁遮普邦的议会席位,同时还未经允许就将旁遮普邦银行三分之二的储蓄调往外邦。
这分明是不把旁遮普邦当自己人,双方矛盾就此埋下隐患。
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军杀害五万多名锡克教徒,锡克教民族运动由此爆发。1984年6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武力镇压锡克教极端教徒,造成对方上百人阵亡,同时锡克教的圣地金庙也在此次冲突中被摧毁殆尽。
英迪拉此举引起教徒们的剧烈不满,同年十月两位担任保镖的锡克教教徒直接枪杀总理泄愤。
后英迪拉儿子走马继任,为平息教徒怒火,新总理释放了所有的锡克教领导人,此事看似暂时告落,但锡克族人此后深知,印度强烈的宗教排异对他们始终都无法产生民族认同感,有朝一日独立建造属于自己的国家才是正道。
旁遮普邦独立影响
旁遮普邦独立后,将会对印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冲击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旁遮普邦的锡克族完全不依赖印度,甚至认为印度人是导致发展迟缓的拖油瓶,而印度则深度依赖旁遮普邦,其至关重要的军政经济领域都浮现着锡克族人的身影。
锡克族人优点突出,他们相较于印度人勤奋好学,团结一致携手并进,不会在宗族内搞差异。
同时旁遮普邦地理环境优越,除北部是西瓦利克山脉的分支,其余95%的面积都是平原,盛产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是印度举足轻重的农业产区。
其次旁遮普邦的工业也不容小觑,丝织业、制糖业、面粉加工、汽车等多领域发展蒸蒸日上,纺织业更是闻名全球。所以经济发展上,锡克族的个体平均水平是印度人的两倍,成为印度最富裕的邦之一。
锡克族还十分重视基层教育,文盲率只有2%,同时期的印度文盲率则超过20%。
旁遮普邦的交通四通八达,印度首都德里昌迪加尔的距离只有246公里,每天都有火车源源不断开往首都,同时卢迪亚纳和费罗泽普尔这些城市也在铁路线上。放眼整个旁遮普邦,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一应俱全,是印度西北部无可替代的交通枢纽。
就军事领域而言,目前印度国内10%的军人都是锡克人,并且这些锡克人在军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兵。就连印度军队的军官,锡克族人也在其中占比超过两成,他们在军事内扎根已久,拥有无法想象的影响力。
并且旁遮普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紧密相连,旁遮普省地势一马平川,长期以来就是外国势力进入印度的最佳通道。一旦旁遮普邦成功独立,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是否会联合抗印,届时首都新德里将会直接暴露在对方势力之中,西北更是陷入失控。
印度当然不想面对这种“天子守国门”的悲哀局面。
就印度政治而言,前总理曼莫汉·辛格本身就是印度人,现任总理莫迪上台后,从来没有对锡克人进行过打压,反而对伊斯兰教百般打击,背后原因不过就是忌惮锡克人的影响力。
最近锡克教领导者尼贾尔在加拿大遭受枪杀,尼贾尔作为加拿大国籍人,他的死亡直接导致加拿大和印度的关系跌至冰点,加拿大怀疑此次刺杀是印度蓄意所为,而印度则认为这是污蔑陷害,双方一度闹到互驱外交官的地步。
目前印度全国29个邦,至少有8个在大搞独立之风,其中闹得最激烈的除旁遮普邦,就是阿萨姆、梅加拉亚、那加兰、曼尼普尔、米佐拉姆、特里普拉这东北六邦。这六邦此前便是被印度通过武装胁迫,强行并入国土,导致邦内独立之风盛行。
印度与东北六邦本就仅靠一条20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连接,对其掌控力可谓如履薄冰,一旦旁遮普邦成功独立,在东北六邦面前充当了模范,树立了榜样,这六个邦一定会步其后尘揭竿而起,届时印度将会面临无比棘手的局面。
交通、经济、军政皆是一个国家生存之命脉,而旁遮普邦在诸多领域的作用都不可估量,印度无论是为了未来发展还是当下稳定,防微杜渐都不会放任旁遮普邦顺利独立,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多看一点:
锡克人与「印度阿三」的关联
锡克教的形象是不少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印度阿三」这个名词最早就与锡克人有关。
二十世纪初期,上海英国租界有许多印度籍士兵担任守卫工作。在当时的上海与香港,大饭店、高级舞厅及权贵人家喜欢在门口请两位锡克教徒担任门房,这成为一种富贵时尚的表现。
而据说印度人喜欢在开口前加一句「I say⋯⋯」来向中国人炫耀他们会讲英文,中国人听久了就在前面加个习惯的「阿」字来称呼这些绕英文的印度人,久而久之「阿 say」就变成谐音「阿三」。
另外,不管是在上海租界或是香港,这些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的人都会称呼警察或长官为「sir」。而穿着制服的印度人因为常常要向长官敬礼,中国人便在「sir」之前加了「阿」字来称呼印度人的行为。「阿 sir」叫惯了之后,大家看见锡克教装束的印度人就统称「阿 sir」,叫着叫着就变成谐音「阿三」了。
不管是阿三还是阿四,其实这种称呼都有贬低的涵义在里面,就像当初中国人叫日本人是鬼子一样。所以下次别再把印度跟阿三连在一起叫啦!因为这是上个世纪流行,但现在已经不时兴的词汇了。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