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越来越多的人深受糖尿病困扰,但是糖尿病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糖尿病早已悄悄将“魔爪”伸向了低龄幼儿!
近期,一名两岁左右的宝宝在滨医附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通过治疗,患儿病情得到控制,但遗憾的是患儿今后每一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
滨医附院儿童血液与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花介绍,糖尿病并不是成人专属疾病,儿童糖尿病在儿童内分泌疾病中占比比较高,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儿童糖尿病的两大主要类型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据李晓花介绍,儿童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个方面。
“第一个急性并发症就是低血糖,当我们皮下注射胰岛素以后,患儿没有进行规律的饮食或者是饮食量少之后就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轻的呢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纠正,但是如果是血糖过低没有被及时发现的话,有可能会引起抽搐,甚至是昏迷。”李晓花表示,1型糖尿病起病的症状往往会比较重,在起病初期,很多会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的味道,严重的也会引起酮症酸中毒昏迷。
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以年为单位累积的。李晓花说,由于长期的高血糖会对机体的血管神经造成病变,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的就会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的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病变,“因此在控糖的同时一定要定期的来监测的尿液分析,还有眼底等,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总体来讲儿童糖尿病的预后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个体的差异。它主要与发病年龄、患儿的依从性、家长的关注程度、饮食的管理、运动的管理等密切相关。李晓花表示:“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饮食结构比较单一、饮食时间不规律,血糖控制起来就比较困难,这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难点。”
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到饮食自律、运动自律,才能够维持一个血糖的长期的相对稳定。
“其实血糖并不是需要天天监测的,我们在诊断初期的时候在医院给孩子饮食结构和饮食量相对固定以后,调整一个合理的胰岛素的用量。如果出院后还是按照这个饮食的话,一个星期可以监测两到三天的。如果这几天血糖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那就没有必要天天来监测。”李晓花说。
现在市面上普遍应用的有动态血糖监测仪,患儿在皮下埋下后可以连接家长的手机实时监测患儿血糖的变化,14天才换一次,不需要反复扎皮肤,大大地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糖尿病的饮食其实是类似于健康人群的均衡饮食,糖尿病的患儿大多数的东西是可以吃的,只不过不能吃太多。三餐的进食需要定时定量,中间尽量不要随便吃东西。要保证餐盘当中主食、蔬菜、蛋白的含量要均衡丰富。同时,家长一定要了解哪种食物对血糖影响的大小以便于更好地来选择食物的种类和量。
李晓花介绍,现在对于一岁左右皮下脂肪比较薄的婴儿,可以安装带管的胰岛素泵。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皮下脂肪达到一定的厚度以后再安装不带管的胰岛素泵,一般一周换一次,“胰岛素泵是一个非常小的仪器,不影响患儿的正常的交流、学习、运动等,也大大减少了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痛苦。”
另外,吃动平衡可以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餐后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来消耗摄入的过多的糖分和脂肪。
“我们科建立了“糖宝”群,诊断到糖尿病患儿,我们就把家长拉入群,家长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随时在群里提出来,我们有专业的儿童内分泌医生会及时解答。”李晓花介绍,滨医附院儿童血液与内分泌科也成立了专科的儿童内分泌的门诊,设立在儿科门诊的二楼,开诊的时间是每周二、四、六、七,家长可以随时带着患儿进行定期复查,我们专业的医师给予相应的指导以及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温馨的主题道出了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心声,“在临床工作中会听到‘糖宝宝’家属的抱怨,自从孩子有了糖尿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天天测血糖最后还是控制不好、担心长期下去会引起并发症、担心长期注射胰岛素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李晓花表示,这诠释了医护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在国家的引领下、在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未来肯定能研发出更好的、痛苦更小的治疗儿童糖尿病的方法,祝愿糖尿病患儿的明天会更好。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陈甜田通讯员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