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武术家吴公仪与拳击手陈克夫,在澳门设擂台比武,此消息一出,顿时轰动了澳门和香港,比赛当天,有1万香港人坐船过海观看比赛,不想,结果让人意外!
吴公仪于 1900 年出生在河北大兴县,父亲是吴鉴泉。
吴公仪自幼跟父亲练太极拳,这为他在武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父亲的名气越来越大,吴公仪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武术高手。
这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对武术的认知水平。
1948 年,吴公仪带着家人一起来到了香港定居,他在香港开了一间拳社,推广太极拳。
在抵达香港前,吴公仪曾担任山东省长屈映光的私人武术指导,指导过张宗昌搏击队,还在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体育系担任过教职。
吴公仪教学经验丰富,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学员经过他的指导,很快就学会太极拳,由此得到学员们的认可与推崇。
拳社很快就在香港打开了局面,人气越来越旺。
1953 年,吴公仪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说:“我自北至南,未尝遇敌手。”不料,竟因这句话招来了麻烦,惹出事端。
吴公仪的话被媒体大肆报道,传到了澳门的陈克夫耳中,这引起陈克夫的不满。
陈克夫马上登报怒怼吴公仪大言不惭,说:“你从北打到南没输过,我从南打到北也没败过。”
陈克夫是白鹤拳的掌舵人,他是广东台山斗山六村人,出生于1919年。
陈克夫很小就开始接触武术,对西洋拳、洪拳以及柔道都有练过。
后又学白鹤拳。学业有成之际,奔赴香港投身工作。
他去打拳击赛,在比赛中拿了冠 军。
陈克夫获得香港拳击冠 军后,离开香港,前往澳门,并在澳门开了一间武馆。
陈克夫登报回击,很快被吴公仪看到。吴公仪很不爽,他再次登报强调自己自北至南,未尝遇敌手。
这样一来一回,两人就在报纸上吵了起来。
他们就这样在报纸上吵了半年,他俩觉得光吵没用,于是决定打擂台比武,看谁更厉害。
这就跟我们现在的网红一样,在网上骂战,谁也奈何不了谁,骂出了真火,约线下见面,继续切磋。
1954 年,他们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后,蕞后把约战打擂台的地点设在澳门。
打擂台比武要签生死状的,也就是免责声明,即打死打残,对方都不用负责任的免责书。
当吴公仪与陈克夫即将在澳门打擂台比武的消息,经报刊、电视刊登出去之后,在澳门与香港引起了轰动。
澳门知名人士何贤听闻此事后,出面进行调解,并提供了解决办法,他希望二人把比武当作慈善来做,把门票收益捐给当时香港因火灾流离失所的人。
这样既可化解武林恩怨,同时也做了件大好事。
吴公仪与陈克夫均认同何贤所提出的建议。
但这个消息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澳门官方迟迟不同意他们在澳门打擂台。
当时官方压力很大,很多人反对,这种签生死状的比赛,因为太过残忍,太过骇人听闻了。
何贤见此情形,不得已,只能去拜访了官方,向官方力保不会危及人命,并着重指出这是为慈善募捐而设的比武,官方这才同意。
比武这天,澳门本地万人空巷,他们纷纷到场支持陈克夫,为其助威。
香港人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精神,也有近1万人乘船过海,到现场看比武,为吴公仪加油打气。
港澳媒体精锐尽出,把这个当成是一件大事进行报道。
比武未开始,他们就早早签署了生死状。
比武准备开始时,主持人,先介绍了两位武者的情况,吴53岁,陈35岁,一位精通太极拳,一位精通白鹤拳。
吴穿中式长衫,陈穿西装,一中一西,像是中国功夫对西洋拳的架势。
两人登场后,随着裁判喊开始,他们先是观察了一下对方。
陈年轻力壮,他率先发动了攻击。一击不中,他即刻回撤。
欲凭年轻之利,展开游斗。反观吴,深得太极精髓,以静制动。
在陈进身攻击的同时,他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在一次试探中,陈被吴击中手臂,吃了点小亏,年轻气盛的他,那里肯吃这样的亏,他开始进行正面进攻。
刹那间,拳似骤雨,猛攻向吴之面门。吴边战边退,当被 逼至擂台边缘,他身形一闪,顺势出手,一拳命中陈的鼻子。
得手之后,吴开始反击,双方你来我往,又回到了擂台中间。
从表面看,两人势均力敌,但陈受伤的鼻子开始大量流血。
主裁判见状,担心发生意外,马上叫停了比武。不想,第①个回合就这样结束了。
现场医生当即对陈的鼻子进行了止血处理。
不料,血刚止住,第②回合立马开始。
这个回合,陈决定率先出击,陈出击很猛,一记手刀击中吴腰部,吴顺势侧开后,反手一肘,打中陈的胸口,再一记打中陈的右臂。
两人打着打出了真火,招招致人于死地。台下两伙观众看得更是热情高涨,差点打了起来,眼看有失控之势。
总裁判见此情况,担心发生意外,立马叫停了比武。
此时,第②回合比武,仅仅进行了1分钟。之后,裁判们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比武事宜。
蕞后,由何贤宣布比武双方既未获胜,亦未落败,亦未求和,此次比武乃是平局。
观众们本以为这是一场激烈的,有胜负的比武,不想竟是以这样的方式落幕。
写在蕞后:
虽然两位武术家的比武没有分出胜负,但通过比武,化解恩怨,为慈善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