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与经济的波动,艺术收藏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摇摆,尤其是书画收藏具有更大不确定性。近几年书画作品逐渐趋于平庸化,而所谓的“名家”在很大程度上多数是被“经营”过的产物。就当下而言,能够堪称实力派的书画“大家”少之又少,所以书画收藏面临一种严峻考验。大凡收藏就意味着是一种投资风险,收藏领域的很多藏家经常会陷入投资误区,导致投资失败或收藏价值大打折扣。书画收藏。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一是看书画家的名气和人文地位,二是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时代符号,三是书画家的修为与作品交流价值。书画收藏的价值在于研究与弘扬艺术,以及文化交流和对技艺的借鉴,同时能够呈现出艺术市场硬通货的属性。收藏的主体是具备高超技艺的书画名家,且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色,及深厚的笔墨功力和稀缺的存世数量。回望艺术现代史,书画收藏一直以稳定态势逐步上升的书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黄胄、李苦禅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点,作品具有很鲜明的物象符号。目观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虽然也在寻求所擅长的绘画写照。但都没有形成高水平的艺术标识。以范曾先生和崔如琢先生的作品为例,两位先生可谓是当代书画界的流量明星,从他们创作水准就可以窥见书画面临的困境。两位先生都怀着“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的心境,只是作品很难匹配到浑厚的文化历史舞台,书画本身的价值与历史息息相关。
范曾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画家,多以凝练的绘画功力取胜,作品在收藏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绘画以精湛技艺与独立语言引人关注,在书画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他以广博的国学知识作为加持,又擅长于捕捉社会风潮成为当代流量画家。范曾先生的作品能够成为收藏优势,主要表现在他独立的绘画语言体系上,且塑造人物比较精妙而线条流畅极具动感。他大胆吸收了民俗绘画的技法,又融合了水墨与文人画的率性,在创建独特的绘画格式基础上附加了精致的营销。所以,他的作品曾经为收藏界创建了一扇光亮,因他的笔墨功力与绘画技巧的独特性,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充满诗情画意,给传统文化赋予了一种舒适的解读。又因线性流畅画面富有韵律感,笔触细腻而有力,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不可否认,他作品中的线条尤为生动而跃然纸上,无论是勾勒人物或对景物的细节刻画,都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也正因他线条的流畅和率性,让画面达到了和谐统一,赋予画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为此,范曾先生作品在一个时期受到了收藏界青睐,也是受时下书画“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困局所致。从长远的收藏价值去观察,范曾先生作品构图过于机巧,技术含量较为单薄。大量重复性的笔墨构造,易于临仿的形象,无论放到美学的历史地位,或学术研究和艺术的审美价值上,以及扩展到人文修养高度,都不具备艺术收藏的硬通货。
客观分析范曾先生作品在收藏中的价值走向,必须要去综合看待他作品的学术性和历史地位,以及对绘画艺术发展是否具有可塑性。事实上,范曾先生的创作选题比较单一,作品画面往往会陷入一种构图重复组合的模式,这种重复循环无形中限制了艺术的想象空间,也会弱化对作品的深度探索与研究。范曾先生的绘画缺乏创新和突破,少有对宏大历史题材的描述,作品在技法上沿袭了传统,而缺乏绘画技术的纵深与宽度。从而让观者难以感觉到新的审美体验。相较于中国画浑厚的技艺缺少深沉,范曾的绘画技巧相对而言显得保守和单调。尽管其绘画的基本功扎实,但在技法上缺乏层次变化和深度挖掘。他的作品虽然蕴含了传统文化底蕴,但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与时代的对话和碰撞。作品明显与时代脱节,无法触动当代社会的情感共鸣与共振,绘画题材多数局限在传统故事的框架内,难以在美学的审视角度里展示出历史承载的使命。纵观范曾先生的作品,虽然营造出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精妙,而最大问题是构图重复技艺表层化,给人一种媚俗与机巧的套路模式。从另一个视角看,范曾先生的绘画技艺和内容架构比较简单化,作品很容易被批量模仿或复制,市场会演变成“鱼龙混杂”的状态。作品存量也会逐渐的无限扩大,这在收藏领域是最大的忌惮,在收藏价值无法保障的境况下,藏家会如履薄冰。
当代书画收藏面临一种盲从的不稳定因素,大部分藏家特别注重名家效应,而缺乏对艺术鉴赏的认知。都认为,凡是名家作品就会具有很高的收藏升值,往往会在收藏与鉴赏过程中产生很大的错觉。崔如琢先生及作品一直备受瞩目,坦率的说,老先生师从李苦禅,他的绘画艺术受李苦禅的影响至深,笔墨朴茂厚重,画面经常呈现磅礴之气。如果放到泛泛的艺术层面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成就。恰恰崔如琢先生是作为被资本经营过的“大师”,而非靠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名。作品虽然展示了传统绘画元素,而在技艺创新上却显得较为平庸,相对于收藏缺乏真实的艺术评判准确性。事实上,书画收藏领域存在很多风险,藏家面对良莠不齐的书画市场,稍不留意就会掉进资本操纵的“大师”怪圈。严重程度会让重金收藏的作品日朘月减般的缩水,甚至随着时间的沉淀会变成一堆废纸。而当下的藏家多数都缺乏对美学知识的深度研究和积累,缺失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回望,缺少对时代审美价值的前瞻性预判。仅凭一些所谓的“学家”们抛掷出的玄幻“理论”诱导,凭借坊间的传说和八卦演绎,依赖媒体的炒作和“表扬”式评判标准,书画收藏和鉴赏就会陷入一种荒诞的误区。
以崔如琢先生作品来评估未来收藏的趋势,书画收藏一旦落入资本的操控,作品价值往往会被扭曲或夸大,而一些平庸的书画就会“滥竽充数”般流通到藏家手里。其实,崔如琢先生算得上一位成熟的画家,因他深耕绘画领域之久,有着长期笔墨上的实践经验,加上他擅长指墨绘画,又以书法入境的大写意手法营造出画面的豪放之气。他的作品能够传达出熟练的笔墨功力,某种程度上达到艺术上的塑造之美,他以水墨与色彩的融合,画面也会浑然天成。且运行在作品中的构图、章法、布局极尽模拟传统,所以气势会流布出酣畅淋漓感,显示出一种高华气象。他的作品看上去具有高华和气韵,这对于成熟的画家也是必备的基本功,好的作品首要是艺术创新,继而是发现新的审美意境和突破。但是,崔如琢先生作品长期受资本的操控,在很长一个时间段成为书画业舆论的热点,可以说属于被资本包装经营出的“大师”级人物。他以重金捐赠故宫和炒作天价作品来撬动“名气”,而作品实际上一直受市场“虚拟”化的追捧,但并不意味他作品具有真实的收藏价值。由于他的创作过度模仿传统技术,且在立意上欠缺时代精神,所以未来收藏价值会远低于资本的炒作。尽管崔如琢先生作品从构图到立意,都以传统笔墨为基调,无论留白或对笔墨运用都极为巧妙。他的作品呈现泼辣,奔放,老道,虽然他吸取了李苦禅与潘天寿的笔墨痕迹,但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绘画语境。放到收藏领域他的“大师”身份显得颇为尴尬,作品价值也会随着藏家对审美的觉醒,会渐渐跌落到一种低迷的程度,收藏价值也会还原到本真的面目。
在艺术收藏史上,真正的艺术大家作品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验证,如傅抱石、潘天寿、吴昌硕等,观察他们作品的变革与审美意图。无不是在传承的绘画基础上,赋予了技术突破和创新,成为收藏与价值上的不老松。而再看范曾、崔如琢两位先生的作品,在绘画技艺上的变化略显薄弱,作品缺乏审美层次和学养上的厚重感。无论如何包装或采用机巧的创作手段,作品的质感都难以达到足够的厚度,也缺乏更深层的思想表达和哲学思考。尤其是当书画业裹挟进乱象丛生的漩涡,藏家会盲目的选择一些媒体炒作热度较高,或“流量明星”类的艺术家作品收藏,恰恰会陷落到一种水浊鱼噞的局面。资本经营驱动下的书画收藏态势,无疑是对艺术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保值的书画收藏,来自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是依靠外在的包装和炒作。书画收藏一旦受到资本炒作和经营上位的“名家”困扰,往往就会忽视作品的人文与历史背景,实际上,书画价值与时代审美与人文修养密切相关。如果仅从技术层面评判,而忽略了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表达,则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其艺术魅力。也难以全面理解和评估作品价值。藏家若过度的依赖市场炒作,很容易被诱导继而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因此,在收藏过程中应保持理性态度,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而去独立判断。
诚然,书画收藏是一种复杂而充满机遇的投资,藏家需具备丰富的艺术知识和鉴赏能力。同时保持理性思考,避免陷入收藏的误区。成功的收藏是需要深入解读作品,且对作者的修为和他的世界观高度认同,方能实现真正的收藏和传承。(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来源:《艺文品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