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2-3G网络时代,运营商提供的流量很贵,用超了是要扣钱的!
现在的5G网络时代,流量成了热度的代名词,想利用网络变现的人对它趋之若鹜。流量越大,挣得越多。
01
有人总结说:正派的人一般很难在网络上搞出来“名堂”,要流量就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有底线,哪里有矛盾点、争议点,就往哪里钻。
当然,这个说法以偏概全了,网上靠正能量获取关注度的人也不少。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长效输出。何况如今这快餐时代,所以与其笔耕不辍,不如剑走偏锋。于是,网络上的垃圾内容泛滥成疾。
几天前,她用无辜的“瑞士卷”将自己送上了热搜,也把自己架在了火炉上烤。
几天后,她风平了浪静了,但网络上留下了一条有争议的话题和一个问号:她到底是不是摆拍?
前几天,她被称赞是“人美心善”“活该你有钱”。
起初我无意间刷到她的直播,她就很自然地坐在那里,和着背景音乐哼两句小曲,随口回答几句弹幕上的问题,镜头中的她,不会像带货主播那样滔滔不绝。
因为她的人设立住了,所以单单是坐在那里不说话,就很美好。
那会的感觉是她在直播中很随意,不像会往直播带货的方向去,但总感觉哪里怪怪的:单单是为了让大伙围观,听大家夸她“人美心善”好像支撑不起来她开直播的动机。
02
过几天,她被质疑是“剧本”“炒作”。
然后,她哭了,极力否认。再然后,网友挖出了很多之前的撞车视频资料,以及她与司机和解的场所,疑似当地的自媒体工作室……
同样在网络上留下争议和问号:到底是不是欺骗大众的善心、到底是不是剧本?
再然后,火车司机儿子出来说了:
再往后会怎么样,在网友的高度关注下,已经有官方出面调查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事热度甚至会高过假期增加两天、刀郎演唱会、李子柒发视频等。因为好奇心会促使人去“蹲一个后续”,因此热度高且有一定的持续性。
03
有人说“中文简体互联网”已经没救了。
回味一下,网络热点到底有没有关注的价值:严肃的公共议题不允许讨论,要么各种缩写、别字代替、简称,要么发出来的是阉割版。
流量的中心是新黄色新闻,好事者开局一张图,掐头去尾、颠倒黑白、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内容一旦流量大了,当事人大都会说“随手一拍,没想到就火了”。
有争议的话题造出来之后,热度就起来了。最后,当事人已经没办法说清事实了,只能一句一句编,一个一个圆。
如果事态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后来句“很抱歉占用了大家的时间”想要尽快从舆论场中抽身。
别说什么事实全貌了,连事实是不是存在都不知道。
所有议题的本质:是提供一个制造对立、输出情绪、加深偏见、打倒对手,然后收割流量。
看客看到六子死了多少还心疼一下,当事人可不会关心六子吃了几碗粉。事实是什么,无所谓的。
04
但回过头来看,会不难发现:当时哭着诉苦的主儿,最后大多变成了红孩儿和白骨精。红孩儿最后尚且还当了散财童子,象征贪欲的白骨精被一棒打死了,但制造话题的人不会。
除了热点源头的态度,在事情未得到证实期间,有些自媒体会为不同看法的人,提供不同的分析和情绪价值;有些读者不断关注佐证内心看法的资料去巩固既有认知,并通过评论宣泄情绪。
至于内心笃定者,只是看看而已,并不会发表意见,也不会动摇,他们往往是平和的,不会跟谁急眼。他们不认为非白即黑,比如喜欢刀郎的不是非要讨厌那英,说喜欢科比的不是非得讨厌詹姆斯。
但评论区里不一样了,无论你发什么样的评论,总会有人延伸、类推你的观点,得出一他以为的你的观点,然后加以抨击。
且不说有争议的话题,单单是李子柒发视频这事,都会有人在评论区争个高低:
各抒己见可以,但固执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别人,非要让别人顺着自己的观点发表评论,这种“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可不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做法。
比如你评论说她“人美心善”,就有人回复说你“”;你说她“剧本”,又有人说你“承认别人很优秀很难吗”;你说“她真是人美心善,但是有剧本的嫌疑”,又有人说“话都让你说完了,双标狗”……
弱智
05
所以这类内容能“火”的原因,除了其本身带有话题外,更在于它背后提供的情绪价值,以及对立双方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博弈。
对这种事,要看,顶多只能当成一段网络“花絮”,如果钻了牛角尖,甚至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判断,那就属于别人挖坑自己跳了。
挖坑的人只需要人看热闹,不需要有人真跳。要不然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可就得吃完流量兜着走了!
可任由这么下去,看“好戏”是次要的,给官方媒体公信力、网友朴素价值观带来的杀伤力,以及给青年们造成的不良引导还是不容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