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贵州的创作富矿引人入胜
党建阅读
2023年12月30日,著名作家何建明携反映贵阳红色文化题材纪实文学力作《息烽集中营·炼狱》,先后在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和上海书城举行读者见面会。作为全面呈现贵阳息烽集中营风云岁月的报告文学,《炼狱》首次走进上海与读者见面,传播弘扬红色文化。
贵州题材:吸引作家投身创作
已逾花甲之年的著名作家何建明,仍像以往那样对报告文学创作充满激情,读者时不时看到他的新作问世。何建明说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采访、写作、出版而展开的,“把自己全都交给了文学创作”。2022年和2023年,他一口气推出了《茅台:光荣与梦想》《息烽集中营·炼狱》《石榴花开》《我心飞扬》4部报告文学。4部作品中,有两部与贵州有关。
何建明“还没好好喘口气”,2024年的创作图景就与2023年的创作路径实现了无缝衔接——他将长篇报告文学《息烽集中营·炼狱》的故事原型,转换成电视剧《烽火不息》的视觉表达,一部展现息烽集中营历史时空的荧屏作品,翻开了令人期待的篇章。
报告文学《息烽集中营·炼狱》展现了息烽集中营革命者与反动派进行斗智斗勇的峥嵘岁月,其中的许多人物如韩子栋、张露萍、“小萝卜头”等人物的精彩故事,何建明觉得都可以拍成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他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有10多部,前几年写贵州黄大发的报告文学《山神》就改编成电视剧《高山清渠》。
何建明揭秘,采访、写作的时候,他就考虑到内容和场景的画面感,很多读者觉得他许多作品里的故事非常生动,有画面感。他认为,如果把《息烽集中营·炼狱》拍成电视剧,息烽集中营就会成为一个历史背景。“息烽集中营不是一座简单的监狱,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共产党人是如何走过来的?他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他们是怎样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使命的?都可以通过电视剧进行很好地表现。”
作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无疑是位高产高质的作家。40多年来,他创作出版过60余部作品,仅2011年至2023年12年间,他就推出了26部。其作品曾三获鲁迅文学奖,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有多部被改编拍摄成影视剧,如根据《大押解》改编成的电影《西行囚车》,《根本利益》改编成的电影《信天游》,《中国高考报告》改编成的电视剧《命运的承诺》,《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改编成的电视剧《国家行动》,《山神》改编成的电视剧《高山清渠》等。
在何建明的众多作品中,贵州题材就有5部,即《时代大决战——贵州毕节扶贫纪实》《山神》《少年英烈袁咨桐》《茅台:光荣与梦想》《息烽集中营·炼狱》。这些作品中,有历史题材的关注,也有现实题材的聚焦:《少年英烈袁咨桐》展示贵州习水少年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人生;《山神》展现时代楷模黄大发率领群众修建水渠谋求幸福的艰辛历程;《茅台:光荣与梦想》再现著名白酒品牌茅台酒的前世今生;《息烽集中营·炼狱》披露息烽集中营革命者鲜为人知的斗争故事。
“在我写的写作生涯中,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一个地区的作品,我觉得这是缘分的使然。”何建明说,他对贵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采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遵义。贵州是一座巨大的创作富矿,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太多引人入胜的人物传奇总是让人着迷,比如息烽集中营,它成就了《炼狱》的深邃主题和丰富内容。
文学创作:写作生涯在贵州起笔
时光回溯。20世纪70年代后期,何建明在部队工程兵支队服役,担任新闻干事,贵州遵义驻扎的是其中的一个工程团。遵义的工程团有个技术员叫赵庆龙,做的信息工作有点超前。“信息”这个概念在当时是个新的东西,社会关注度很大。何建明曾采写赵庆龙的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也将其报道作为通稿使用,赵庆龙在部队的名声因此响亮得很。
但何建明意却有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赵庆龙的故事还没讲完,太多的细节无法在体量有限的新闻报道中呈现。读了作家徐迟发表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一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年轻的何建明豁然开朗:我们部队不是有一个陈景润式的人物赵庆龙么?我可以把他写得更丰富更立体一点啊!
1978年春天,何建明再赴遵义找到赵庆龙,采集到了许多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故事和细节。兴冲冲返回成都后,何建明很快写出了3万多字的文章,题目叫《腾飞吧,苍龙》。“这个技术员叫赵庆龙,所以我就用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来做标题。那时刚改革开放,所以我就大胆取了这题目。”文章写好后,何建明立马将文章邮寄给北京的《时代的报告》杂志。
何建明不知道文章能不能发表,既期待又忐忑。3个月后,杂志刊登了他的这篇文章。后来何建明才知道,《时代的报告》这份杂志,是专门刊登报告文学作品的,而主编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当初写《腾飞吧,苍龙》的时候,我还不知报告文学为何物,有《哥德马赫猜想》在前面,我就有样学样吧。1979年我到北京参加两个会,其中一个会,就是《时代的报告》杂志给作者颁奖,我就是获奖者之一。”何建明微笑说,当时获奖的心情无以言表,觉得自己做成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年仅23岁的何建明因为《腾飞吧,苍龙》这篇报告文学,1979年被评为全军新闻报道第一名。
1989年,何建明转业到地质矿产部主办的《新生界》杂志当主编,后来又调到《中国作家》杂志工作直至主编,先后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所以我说,我的报告文学创作起步,也就是我的事业起步,就是从贵州开始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火热的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何建明说,对于贵州而言,即便是历史题材也是十分厚重的,如屯堡文化现象、王阳明悟道,以及张之洞、李端棻等人物,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能量。他写的《息烽集中营·炼狱》,就是对红色题材的一次挖掘和展现。
踏访“天渠”:感受奋斗者的艰苦卓绝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既有宏大叙事的构架如《中国高考报告》,也有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如《山神》。采写《山神》时,他深入黄大发所在的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我到团结村的第一天,就和黄大发去探访水渠,第二天我们又去探访水源,第三天黄大发有事没带我去,我就自己去看水渠没打通的那个地方。”前两次何建明撑着竹竿小心翼翼地边走边看,水渠的边上太险,他就走在水渠里面,但还是一个不小心,差点掉下几百米的悬崖。“今人行走很不易,当年修渠何其难!”回忆当时的采访经历,何建明十分感慨。他说,在所有的实地采访中,他一共7次遇险,团结村就是其中的一次。
年逾花甲的何建明仍在一线实地寻访,跟他的军人作风有很大关系,就是不达目标不罢休。他认为,在团结村,他必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考察,才能感受得到当年的惊心动魄和艰苦卓绝,因为想象毕竟是有限的。修水渠难,难在哪里?只有到现场去看才真正体会到。“题材不一样,写作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对写作技巧、表现艺术都是一种考验。而在事件发生地采访,对作者而言就是一种锤炼。”在何建明看来,作者的价值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作品的思想性,都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所有的检验,都离不开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步:采访。采访到不到位,决定作品的成败。
《山神》共13万字,在开篇部分,何建明描述了实地踏访“挂在”岩壁上的“天渠”的经历与感受:攀岩爬壁,提心吊胆。险要的地方,随行的人都止步了,作家也在想着打退堂鼓,但在前边引路的黄大发,用“快到了”“就在前边”之类的云淡风轻的话语鼓励大伙儿,使作家终于战胜畏惧和担心,随着黄大发坚定的脚步一路前行。作家对踏访“天渠”和寻找螺丝河水源地的描写,实在而真诚,通过步履维艰的体验与险象环生的感受,折射出“修渠”的艰难。黄大发这个传奇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作家的细节描写中开始显山露水。“这是一种场景式的写法,可以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时空中,让读者感同身受。”何建明说。
对于黄大发说的贵普话,何建明似懂非懂,两人有时用眼神交流。探访时,黄大发拉着何建明的手慢慢地往前走。何建明感觉黄大发的手很烫,他觉得这种温度传递给他的是一种热血翻滚、自强不息、为民谋利的热度。这个热度激励着他,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山神》,《中国作家》杂志很快刊发了这篇作品。“在黄大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山神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激励,尽管在我写了那么多的作品之后。”
著名编剧雷献和把何建明的文字感觉转化为视觉表达,由《山神》改编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2023年7月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收获了1.37%的平均收视率,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何建明说,黄大发的事迹给人极大的精神振奋。艺术表达需要黄大发这样的人物形象,时代需要黄大发这样的人物来引领人们开创美好未来。
息烽探访:讴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如果说现实中的贵州传奇让何建明沉醉其中,那么历史中的贵州故事则让他寻找到了一种精神注脚。而这个注脚,就是始建于1938年的息烽集中营。8年间,息烽集中营共关押1200余人,被秘密杀害或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1941年,集中营成立了以罗世文为书记的地下党临时支委会,领导难友同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集中营里发生的斗争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何建明。
12年前,何建明曾创作过以重庆渣滓洞为题材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书中讴歌了渣滓洞、白公馆等狱中的共产党人与革命志士以丹心写精神、用热血铸忠诚的英雄气概,鞭挞了叛徒出卖组织、出卖同志的可耻行为。该书2011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出版物,2012年入选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相似的题材,如何做到新著超越旧作?何建明多次到贵阳,通过查阅独家史料、聚焦历史细节、采访幸存革命者等多维度挖掘,从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韩子栋、黄显声、罗世文、张露萍、“小萝卜头”等革命者的身上,发现了“绝对忠诚”这个精神内核。他用令人信服的史实和清新扑面的语言,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还原历史场景,凸显时代风云下人性的复杂和理想、信念的宝贵,深情讴歌敢于斗争、巧于斗争,坚持信仰、绝对忠诚的革命者。2023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联手推出的何建明新作《炼狱》,在第四届孔学堂书博会上首发,成为书博会活动的一大亮点。
“息烽集中营死了很多无名英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无名英雄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是难能可贵的。”通过深入探访、扎实调研,何建明了解到,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里的韩子栋、黄显声、罗世文、张露萍等人,在跟敌人进行斗争时都是非常智慧的。他写作的感悟是:斗争的艺术性,在书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找得到,在现实中也有映照。
在何建明看来,把息烽集中营的真相完整地呈现出来,是我们党的历史的一个宝贵财富,不能让那些牺牲的革命者的执着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像黄显声,就是周恩来介绍的一个特殊的共产党人,他的事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包括‘小萝卜头’一家的事迹,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何建明认为,《息烽集中营·炼狱》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忠诚和绝对忠诚的探源。到底什么才是忠诚和绝对忠诚?这在书中可以找出答案;二是共产党人在特殊的环境中用智慧跟敌人作斗争,这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都有现实意义;三是还没有哪部文学作品揭示过息烽集中营的斗争精神,该书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何建明坦言,采访和写作的过程,对他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心灵淬炼的过程。“作为一个老党员,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何建明: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邓启东;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财政》、《中国乡村振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外交评论》、《政治学研究》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