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职业打假人开拓“市场”,干起收徒授课的生意,不惜教人薅羊毛、“搞”同行,这是在给网络空间添乱。图/IC photo

近日,职业打假人在网上公开收徒、卖课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不少自称是职业打假的人通过在网上分享所谓的“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以此吸引人“拜师”,价格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如果真教人打假倒是好事。问题是,这些职业打假人“会教人薅羊毛、‘吃货’(仅退款)”。更有甚者,声称不但可以打假商家,还可以帮商家“搞”同行。

如此,所谓职业打假人的收徒卖课行为,就不只是扩大打假人队伍那么简单,更有借打假赚取不义之财的嫌疑。而且,考虑到这类收徒、授课多发生在网上、借助平台,其对互联网生态的污染,也值得警惕。

需看到,相较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乱象,某些职业打假人往往以“打假”为护身符,在正义事业的掩护下,牟取不当利益。此前,就有部分“打假人”在追求正义之路时偏离正轨,像“铁头”“狂飙兄弟”等部分博主激进维权,利用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敛财,甚至不择手段,明目张胆收取“保护费”,这不仅违背了打假初衷,更对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带来伤害。

如今一些职业打假人又开拓“市场”,干起收徒授课的生意,不惜教人薅羊毛、“搞”同行,此类“招生”信息的泛滥,以及背后传递的不择手段牟利的价值导向,都是在给网络空间添乱。

而且,此类收徒、授课,更有一层传播“打假”知识,壮大打假力量的外衣。其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以及对营商环境的破坏,隐秘性更强,应该及时予以全盘治理。

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就对备受关注的“牟利性索赔人”行为进行了规制。而在网络治理层面,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自媒体”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信息陷阱”、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等问题。

相关平台守土有责,需充分重视短视频的内容导向、传播价值、社会影响等,平衡好平台利益与社会利益,提高自查自纠的治理效能,防止流量优先导向下技术应用“跑偏”、传播规范失序。

比如,抖音安全中心早在今年8月就颁布了新规,从多个节点出发,进行全链条治理。尤其针对发布虚假内容和信息、违规蹭热不当获利的行为,抖音从源头开始,通盘考虑,依次将“身份”“内容”“营销”“流量”等关键点纳入治理范围。明确打击和治理“假揭黑真牟利”的行为。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的互联网内容已经从简单的信息消费拓展到内容生产、传播、消费、服务、运营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互联网内容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随着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难免有人竭泽而渔、剑走偏锋,以至于网络空间出现真假难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明的情况。部分职业打假人开门授课教歪招,就是此类信息野蛮生长趋势下的产物。

这对平台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抖音的治理新规从账号身份、内容信息到营销行为、变现行为,呈现出联动应对、体系化治理的合力。其以关键节点为抓手的治理思路,对应的正是当前互联网内容生态中“身份确立—内容输出—营销扩散—流量变现”的商业结构。

只有梳理清楚虚假信息发布者或者传播者的利益脉络,才能形成闭环治理。这是互联网平台治理需秉持的路径选择。

当然,单个平台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国家出手、平台发力治理态势下,网络空间作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也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乱象,广大网民也需提升媒介素养,别被缺乏常识的虚假信息或者包含错误价值导向的各种旁门左道给忽悠了。媒体也可以发挥监督曝光作用,及时揭露各种骗局,尤其对隐藏在“正义”旗号之下的不当牟利行为,需及时向公众揭开其伪善面纱。

在流量的大潮中,唯有相关部门、平台、媒体以及广大网民等各方携手,才能形成治理合力,让各种网络乱象无处遁形,让卖打假课帮商家“搞”同行的越界行径及时受到规制,真正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