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个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之六

——“四省联唱”四平调

濮阳是“中国戏曲之乡”,也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戏窝子”,仅稀有剧种便有21个,其中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6个、省级戏剧类非遗项目14个、市级戏剧类非遗项目27个。就剧种、剧团及从业人数而言,濮阳至今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是河南原生态地方稀有剧种核心区。

保护濮阳的稀有剧种等于保护一部“中国戏剧史”。为更好地传播弘扬濮阳戏曲文化,“濮阳发布”特地设置《优质文化润基层》专栏,为广大戏迷朋友们逐一盘点“戏窝子”濮阳那些令人惊艳的稀有剧种,让这些精彩绝伦的“濮阳独唱”轮番亮相!

第六期,我们将介绍濮阳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最后一个——兼有苏、鲁、豫、皖四地戏曲精华的“四平调”,听听这“四省联唱”共奏的古老说唱艺术有着怎样的调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梆子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因其以花鼓曲调配乐为主,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基本板式平板取之于花鼓的平调,兼有四省之意,有人也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四平调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故称“四平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四平调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地区。唱腔属板腔体北方语系剧种,念白以中州韵为主,女声在质朴中不失温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温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四平调饱含了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为古黄河两岸方圆数百公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地方戏曲。

但由于近十几年来,电视、家庭影院的广泛普及,使戏曲艺术门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国四平调剧团由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四五个,大部分演职员工改行,面临危机,急需抢救。截至2014年,只有河南省商丘市、范县和山东省成武县三个专业四平调剧团。

范县四平调剧团成立于1953年7月,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极负盛名,传统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小包公》《王宝钏》《杨八姐盗刀》等100多个。

1965年,范县四平调剧团自编剧目《扒瓜园》,在河南现代戏调演中被评为优秀剧目,后参加中南局调演,在全国引起轰动。

自1966年至1978年,该剧团成为全国保留的唯一的一个四平调剧团。

2001年演出的《生日泪》在河南省第七届戏曲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3年,四平调《母亲》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戏曲、曲艺、小品大赛,荣获金奖,该剧目又被评为2004年河南省“群星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范县四平调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品味戏曲魅力,传承文化经典。

至此,濮阳的6个国家级非遗戏曲项目就已全部介绍完毕。

但对于拥有300余个种类的中国戏曲宝库来说,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的名戏、名曲、名段等待我们去了解和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艺术。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冲击,各类戏曲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生存艰难、青黄不接、缺乏传承的困境,甚至被归入“老古董”行列束之高阁。

经典与新声共唱,好戏就永不落幕。此次对濮阳稀有剧种的介绍就是希望能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热爱戏曲、探索戏曲的种子,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重要价值及独特魅力。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一同守护戏曲文化的“根”与“魂”,天下梨园便能迎春发展、逐梦不息、未来可期!

记者 刘阳

协办单位: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市非遗保护协会

来源:濮阳发布公众号

编辑:武晶晶

初审:宋冬冬

终审:郑迎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