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长长,从新时代走来,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她是嵌刻在祖国大地上奔腾的血脉。大桥长长,从建设者的奉献中走来,一头牵挂着百姓的梦想,一头书写着中华豪迈,她把幸福送进了千家万寨。”
11月9日晚,在《桥梁》杂志编委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饱含激情的致辞中,“对话中国桥梁 · 二十年我们共同走过”讲述活动在贵阳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讲述活动由央视著名记者董倩老师主持。桥梁界的各路前辈、精英齐聚一堂,与桥梁杂志社全体成员一起,共话中国桥梁20年的发展,回顾杂志伴随行业共同成长的风雨历程。
致 辞
《桥梁》杂志编委会主任、交通运输部
原总工程师 凤懋润
回望新中国75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新世纪20年来的历史时空,中国桥梁事业追赶世界的脚步,走过了“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发展历程,彰显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举世瞩目。以茅以升、李国豪为代表的老前辈们,扛起了“解放思想,自主建设”的大旗,几代桥梁人“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砥砺奋进,接力攀登,取得了从“桥梁大国”走进“桥梁强国”的骄人业绩。
技术跨越 梦启华章
在第一篇章中,4位讲述人分别以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国内已经建成的世界级桥梁工程,讲述在桥梁设计、建造过程中,20年来的创新与突破。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总监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高级顾问 张鸿
20年前,我们的大型设备依靠国外引进;20年后,我们攻克超大超长油缸“卡脖子”技术;打造世界首台2万吨米的大型塔吊、2000吨全自动桥面吊机、150米打桩船等一批国之重器;首创钢筋部品自动化生产线、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筑梁机、步履式顶推等智能专用装备;自主研发智慧缆索等国际领先技术,开发混凝土云工厂、钢筋云工厂、虚拟建造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一模到底、全过程数字化建造”应用示范。
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建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桥梁产业的工业化、智能化进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张敏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开始,75年来中国桥梁人孜孜以求,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之路,先后经历了建成学会、自主探索、学习追赶、提高奋进和创新引领五个发展阶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全面进入“领先世界”的新阶段。
当前,中铁大桥局正在同时建设15座长江大桥、5座黄河大桥,7座跨海大桥,广大桥梁建设者正在书写着新的人类建桥历史、创造着新的建桥世界纪录,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皆连
我这一辈子都在搞拱桥,搞了接近60年,我主要觉得它造价低。
平南三桥跨径560米,造价比斜拉桥少3000万元,少维护费2.7亿元。把特大跨径推力拱从岩石地区推广到非岩地区。邓文中院士评价:平南三桥代表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最高水平。
混凝土拱桥代表性工程,从最早1980年修建的前南斯拉夫KRK桥390米,到我国2016年建成的沪昆高铁北盘江大桥445米,增加了55米,用了36年,平均一年增加1.5米。而天峨龙滩特大桥提高了155米,主桥跨径600米,相当于干了100年的活。2024年2月15日,刚刚通车的天峨龙滩大桥在4.4级地震中完好无损。
桥梁的美是靠选择最优方案、最佳桥型,没有附加任何一点额外的东西,但我认为它非常美。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邓文中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认为中国的桥梁技术已经是在世界前列了。在每种桥型, 都从一个追随者发展为引领者。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国内许多城市的市民和领导都十分关注桥梁的美观。我们中国的桥不但先进,也特别漂亮!
我们曾经自问“中国算不算世界上的桥梁强国?”我对强国的定义是:“在公平竞争中能够胜出就是强。”根据这个定义,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是桥梁强国了!
共谋发展 奋楫远航
第二篇章的5位讲述人,是来自各省的领导代表。他们结合所在省市的不同特点,分别讲述了当地桥梁20年发展对行业的推动,与对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促进。
贵州省公路局局长 阮有力
今天的贵州,共有公路桥梁2.8万余座、4400公里,贯通形成了21万公里公路,城乡出行更加便捷,老百姓实现“走平安路、过放心桥”,结束了千百年来“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的出行历史。我们相信,在一代代贵州桥梁人的坚持和努力下,“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的贵州桥梁盛景,将会让贵州的更多地区融入更大的经济圈,以更快捷的方式拥抱世界的发展。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副书记 李关寿
重庆市目前共有各类桥梁2万余座,最近20年建设了约1.4万座桥梁,是之前历史总和的2.3倍;中心城区建设了跨江大桥42座,是之前历史总和的2.8倍。1997年直辖时市区到边远县要走16小时,2003年实现了“8小时重庆”,2012年实现了“4小时重庆”,预计到2027年通过高铁覆盖将实现“2小时重庆”。重庆市区两江阻隔且地形起伏,桥梁为群众出行方便立下了汗马功劳。
山水重庆,因水而生,因桥而兴,桥梁托起了3200万重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 姜友生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又迎来了新一轮长江大桥建设高潮,有8座长江大桥同时在建,这其中包括:主跨1860米黄冈燕矶长江大桥;主跨1020米荆州李埠长江大桥等等。这批长江大桥跨径更大(超过千米级的有六座)、功能更强(高速、普通公路、铁路合建的有三座)、结构更新(四主缆悬索桥、协作体系斜拉桥等),创新点更多,难度也更高!
目前,这些工程进展顺利!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为推动桥梁技术进步,贡献湖北智慧!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原局长
党组书记 蒋振雄
改革开放之前,江苏境内只有南京长江大桥一座过江通道,而江苏境内长江里程却长达432km,从南京到南通,沿线密布了数十个轮渡以满足百姓过江需求,但过江依旧艰难。近20年以来,飞速推进的长江大桥集群缩短了过江距离,便捷了百姓生活,增进了民生福祉。2023年江苏全省长江大桥高峰日过江通过量超过120万辆,相比于20年前翻了十余倍,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传承千余年的轮渡也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到2035年,江苏即将建成44座过江通道,将形成更大规模的世界级桥梁集群工程。作为江苏一名桥梁工作者,我很欣喜也很自豪的说,这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进步,更是科技、经济、文化、福祉和合共生的盛举,届时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强国、高质量发展也必将迈进一个新的高度!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黄成造
进入21世纪,广东桥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到去年底,广东省通车公路桥梁6.78万座/849万延米,桥梁总长和特大桥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成为中国交通发展的里程碑工程之一。
目前,广东在建的大型桥梁工程还较多,例如计划年底通车、主跨2×720m的黄茅海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三塔斜拉桥,狮子洋通道和香山大桥都是双层各八车道,共十六车道超大跨径桥梁,狮子洋通道是主跨2180m悬索桥,计划明年建成的香山大桥为主跨880m斜拉桥。今天可以认为,“广东桥”品牌依然响当当!
薪火相传 再创辉煌
在第三篇章中,3位讲述人通过回顾过去20年中国桥梁人的使命担当,将桥梁人的责任与精神薪火相传。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 周海涛
1978年,全国的公路桥梁是12万8千座;去年年底,已达到107万座,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100万座公路桥梁的国家。所以,我们是桥梁大国。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跨径前十位的斜拉桥中,有7座是中国的。在世界前十位的悬索桥中,有5座是中国的。在世界前十位的拱桥中,有7座是中国的。所以,我们已经进入了先进行列。正在建设的两座两千米以上的长大桥梁,分别是主跨2180米狮子洋大桥,主跨2300米的张靖皋长江大桥。我国长大桥梁从70年代比较落后的起点走到今天,我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认为是规划引领、政策支持、领导重视、各方努力。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香港公路学会原会长 刘正光
青马大桥是通向机场高速公路中的主要桥梁,是一座公铁两用桥梁,连接青衣岛及马湾岛。大桥主跨1377米,为当时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大桥在1997年5月按期且并没有超支、高质量地完成,作为香港回归的最好礼物,成为香港的新地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原院长 王用中
至今在黄河上,河南已建48座黄河桥。上世纪80、90年代,我主持了郑州、开封、三门峡、东明四座黄河桥的建设。为中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技术、钻孔灌注桩技术作了开拓性工作,对公路部分预应力桥、刚构连续体系桥的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进入新世纪,近20年,关于桥梁建设,我做了三件事:在我国推广了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试用了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正致力于基于北斗的桥梁结构模态健康监控体系的开拓。
人生有限,能做的事很少,倘我对桥梁事业稍有贡献,应感谢业界新老同仁的支持、帮助。
见证非凡
《桥梁》杂志执行主编 陈晨
桥梁杂志走过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岁正值青春。在过去的7300多个日日夜夜,杂志人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用一篇篇充满思想、凝聚智慧的文章,记录着20年来,中国桥梁事业的蓬勃发展。
20年,我们共同走过。各界领导、专家,杂志的顾问、编委、理事们,都对杂志的成长给予了宝贵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为表达内心情怀,杂志社特为本次活动创作了一首主题曲《见证非凡》,用歌声来回顾20年共同走过的足迹。
杨志刚总编朗诵《见证非凡》歌词
《见证非凡》歌词
♬..♩~ ♫. ♪
♫. ♪ ~ ♬..♩
歌手 赵芳莎朗
在动人的歌声中,桥梁杂志社社长、总编杨志刚带领杂志社成员为“特别感谢人”献花。
向“特别感谢人”献花
桥梁杂志正值芳华,带着责任与道义,带着青春的诗与梦迈向而立之年。这段岁月意味着长大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情怀、意味着沉静。这份沉静更坚定了“做有思想的杂志”这份不变的理念。
未来,杂志人必将初心不改、风雨兼程!
全体合影
Tips
后续我们将推出本场讲述活动的现场视频,与您一起见证中国桥梁的非凡20年。
敬请期待~
本刊记者 / 陈晨
美编 / 赵雯
审校 / 廖玲 李天颖 裴小吟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裴小吟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264041120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喜欢请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