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我……写一份信给毛主席……说我感激他……”
1967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张干,指挥着儿子写信。
他就是当初嚷嚷着要开除毛主席的校长,也是毛主席写《驱张宣言》中的“张”。
两人一开始,却只有怨,若不是毛主席宽宏大量,也不会有后来的恩。
毛主席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令张干在病逝之际仍念念不忘要感激呢?
旧社会环境下的无奈
19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中进行,不少学生们罢课,在校园里派发传单。
他们声讨的对象,正是担任校长的张干。
当时,湖南“教育厅”突然颁发了一项新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学生们每人每学期需要缴纳10元学杂费。
而张干领命后,没有任何反抗,直接向学生们硬性收取,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
彼时,毛主席正在湖南“一师”求学。
与不少意气风发的青年一样,主席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特别是反抗一切不公平。在得知张干的所作所为后,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驱张宣言》,措辞严厉。
本身学生们闹运动就让张干气愤不已,又冒出了个毛主席领头,他决定“开除包括毛主席在内的17个学生”。好在有老师为学生们求情,张干只得少数服从多数,只对他们记“大过处分”。
这件事情却没有到此告一段落,甚至学校里的学生运动越来越起劲,张干只得离开暂避风头。
其实,就当时的社会性质而言,真要论起来,张干上行下效,并不算失责,顶多是随波逐流。
而他之所以不敢反抗不公势力,或许与家庭经历有关。
张平是苦出身,10岁丧父,母亲多病,二哥、三姐相继夭折,唯有最小的他与大哥一同支撑起这个家。
大哥靠卖豆腐,肩负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常常对张平说:“家穷,唯有读书才是出路。”
而他也没有辜负大哥的期待,日夜攻读诗书,甚至为了提醒自己,将纸条系在手上点燃,与“头悬梁、锥刺股”无异,终于考上了“举人”。
那时,当地人称赞道:“苦读如张干,何愁不成才。”
1911年,张平被破格录取为教员,短短3年后便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的校长。教学期间,他倡导节俭,还为了避免穷富之差,要求统一学生伙食。
或许对他而言,唯有谨言慎行,才是保住自己的职位。
在张平经历与毛主席的斗智斗勇后,也明白了国家在内忧外患之际非独善其身就能自保,还会因为内乱而让敌人趁虚而入。
这也是他后来勇敢地冲在前头的原因。
醒悟救国,冰释前嫌
1927年,张平时任湖南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当局污蔑校内共产党员纵火导致图书馆起火,他直接挡在学生面前,严禁军警搜查;
1941年,张平任湖南省立六中校长,提出“爱国家爱民族”,在日寇进犯邵阳之际,保护学生们撤退。
毛主席也在之后的岁月中,体会到了张平的无奈。
1893年,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贻昌性格强悍,教育子女也非常严苛。这也造就了主席的倔强性格,而且从小具有斗争性和反叛精神。
青年时,毛主席心气高、敢折腾,还写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言论。
也正是因为主席的这个性格,才有力量、有想法地开辟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与校长张平之间的过往,也迎来了好结局。当时是1950年国庆期间,毛主席询问同学周世钊:“校长张平现在哪?”
“一直在教书,如今妙高峰中学担任数学教员。”
毛主席点了点头:“原先我以为他会往上爬,结果没有,坚持以教书为生,难得可贵。”
1951年,张干与主席相见。主席不好意思地说:“当年年轻气盛,看问题太片面,深感愧疚。”
而张平也如释重负地说:“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了。”
之后,毛主席为了报答张平校长的恩师情,特地送去了自己的稿费,并且还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
1967年,张平病逝之际,才会写信感激毛主席。而他的心意,也传达给了主席。
毛主席与张平,都是旧时代摸索的人,或许出现过短暂的分歧,但两人的爱国、爱中华民族之心,却始终如一,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