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古城墙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其中东和阳门,取自老子的《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迎着和煦阳光之意;南永泰门,出自《易经》‘上乾下坤’的卦名,意为永远安泰;西清远门,出自《易经》的卦象之一‘刑罚清而民服’,意为清明广远;北武定门,出自《尚书·泰誓》的‘同力为武,用力安而事成’,意为武备安边……”

站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门内街2号的大同古城墙上,大同市城墙管理处原副处长李丽对城墙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疆扩边以来,大同曾以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闻名华夏,大同古城墙正是这座城市的最好见证。据了解,大同现存明代墙体长5103.7米,占原城墙总长度的70%,是明代大将军徐达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而成。

“相传,为使城墙更加坚固,徐达号召城内外居民家家户户熬米汤,用米汤加上石灰、细沙土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泥浆砌筑而成,这也是大同古城墙历经600余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李丽介绍说。

“城墙作为古代城池的标志,是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它记载着不同时期的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李丽说,城墙的存在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城市的防御策略,还反映了古代城市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迁。

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古城墙遭到破坏。为了再现古都神韵,2000年3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大同市古城保护条例》;2008年,又通过了《关于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决定》,这些条例法规使城墙的保护修复有法可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大同市做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借鉴城市设计专家梁思成当年保护古城的方案,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保护古城,开放新城”的理念,大同市确立了以御河为轴线,“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城市发展理念。

自2009年5月从东城墙开始至2016年11月西城墙合拢,历时8年,城墙修复合拢,护城河贯通,古城风貌再现。

修复后的大同古城墙大致呈一个正方形,东西长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绕城墙一周7.24千米,占地面积达3.28平方千米。城墙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十字穿心大街,每条大街相呼应一座城门。每条大街的中心位置还各耸立一座高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这样的格局组成了独特的街巷文化,依据它们所在的大街又衍生出八大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构成了大同古城的基本里坊格局。

坐在大同古城墙上的观光车上,城墙上的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军事设施尽收眼底,城墙四门外另建有瓮城,再往外一层修有月城并辟有城门,整个格局环环相扣,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严密。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出圈”,山西旅游热度翻倍增长,大同古城墙也蹭上了热度,每日游览人数不断上涨。

“穿过厚达10米的城门,看到高耸入云的城墙,第一次体验了何谓‘固若金汤’,走在城墙上,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大明王朝。”第一次到大同游玩的上海小伙孙彦博告诉记者。

“它是我国古代城防建筑的杰出代表,见证了大同城市的兴衰变迁。古城墙的修复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让后人记住乡愁,还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李丽说。

记者:李敏杰

新媒体编辑:王晶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