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扎根基层,他任劳任怨;望闻问切,他传承国粹;耄耋之年,他行医不辍。他被村民称为“农民院长”,被患者赞为“仁心医者”。他就是远近知名的象山老中医李德胜。

一摞日志

观察、把脉、询问、开方……84岁的老中医李德胜坐在象山港妇产医院专家门诊室,细心给病人看病,认真记录着每名患者的病情。

李德胜给人看病有一大“法宝”——他那一本本门诊工作日志。翻看后,可以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病人的名字、地址、年龄、联系方式、病情等内容。李德胜说,从医以来,就养成这个习惯,现在书橱里堆满了一摞摞工作日志。

尽管年过八旬,李德胜望闻问切思路清晰、操作电脑手脚麻利,精气神丝毫不输年轻人。坐诊一上午,候诊区还有很多人在排队。“李医生医术好,待人和气,看病细心,我们都等着挂他的号。”不少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李德胜都临时给他们“加号”,一直看完才起身。

不止“加号”,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门诊医生,李德胜主动放弃专家挂号费,为病人提供方便。

一沓证书

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收获。在李德胜的书橱里,除了工作日志,还摆满了一沓沓证书。各种行业学会会员和浙江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见证了他的学习和从医历程。

李德胜出生于大塘港畔,从小勤奋好学,是父母和村民眼中的“读书人”。

上学后,李德胜的成绩名列前茅。在大塘中心小学读三年级时,他就在当时的中国儿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中学寒暑假,他就在村里的扫盲班为村民上课,还经常协助村里协调处理村民间的矛盾摩擦,由于处事公正,成为大家信服的小“村长”。

学习和记忆力出众的李德胜,顺利考入象山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当时学了一段时间觉得比较枯燥,就重新报考进了象山卫校学习医学。”李德胜说,学医后,才知晓了解中医学博大精深,逐渐沉迷其中。当时,别的同学出去玩耍、看电影,他选择留守值班,抓住一切机会临床实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毕业后,他留在老家定山,开启乡村医生的历程。这当中,李德胜相继担任定山联合卫生院、中娄卫生院、东门卫生院、金星卫生院的院长,在乡村耕耘40余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到多地坐诊。

作为农民的儿子,李德胜对普通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这也激励着他要不断提高自己治病救人的本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农民中很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很多医院用药医治效果不大,李德胜努力钻研,摸索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较好效果。

他的下班时间是病人定的,坚守就是为了患者。有一次,李德胜在上班的路上被电动三轮车擦到不慎摔倒,导致右足跖骨骨折,手臂多处擦伤。受伤后,大家都劝他回家休养。但是,处理好受伤的脚,打着石膏,他当天又回到自己的诊室。“有些病人大老远从乡下赶来一趟不容易,总要给他们看完,让他们能早点摆脱病痛的折磨。”李德胜说。

一墙锦旗

“精湛的医术、和蔼的态度,让我感觉非常温暖。感谢李医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今年4月,来自宁海的一位80多岁患者送来感谢信。

原来,这名病人患灼口综合征多年,吃饭不能张口,疼痛难忍,到宁波、上海等地治疗过,都没见明显好转。听朋友介绍,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李德胜处就医。经他调治6周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现在基本痊愈。

李德胜医术高超,不仅在当地农民中有口碑,而且还吸引了宁波及省外乃至国外的患者慕名而来。患者送来的感谢锦旗,早已挂满了墙壁。

有一次,李德胜遇到一个肝癌患者,其受病痛折磨整天躺在床上。后来,通过李德胜的中医疗法,患者身体好转,还能下地种土豆。前些年,李德胜治好了一位台湾病人的肺气肿、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痊愈后非常高兴,送来红包表示感谢,被他婉拒。还有一次,一名韩国患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伴异型增生,不孕不育。听病友说象山有个叫李德胜的名医,于是辗转来到象山,经过6个月中西医结合治愈后,隔三个月该患者的妻子就怀孕了。他送来金钱感谢,李德胜婉拒,只收下锦旗和感谢信。

李德胜始终抱着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去救死扶伤。早些年,镜架岙村的一名孤寡老人晚上突然中风,时任金星卫生院院长的李德胜顾不上吃晚饭,二话不说就拿起急救箱出门。因治疗及时,老人转危为安。他说:“过去的农民缺医少药,我看到有些农民种田时病痛发作,抱着肚子在田埂上痛苦得打滚,那副惨状看了叫人心碎。”有一次,一村民中毒,他听闻消息急忙赶到农民家中。当时病人已瞳孔缩小,生命垂危。李德胜急救了三天三夜,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本应在家安享天伦的李德胜,仍然被多家医院请去坐诊讲课。“我是农民的儿子,传承中医文化,植根于民众,服务于患者,是我一生的追求。”李德胜说。(记者 马振)

(来源:象山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