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解放战争时为何当初军力强劲的国民党会败下阵来。
01.文庸武怯,错过战机
与中国共产党在前苏联攻占东北地区后快速选择挺入不一样,蒋介石则想象着不费吹灰之力,从前苏联手上接纳一个完整的东北地区。
因此,当蒋介石政府任命熊式辉为东北地区行政负责人后的第一步居然是画大饼分赃,很多国民政府政党內部的文武官将领都想在苏军战胜日本以后,分到一碗现成饭。僧多粥少,抢食者众,多方奔波活动要官的基本上没法应对,蒋介石在忙着占领关内战场的档口也完全无暇他顾。
直至九月份,东北九省二市的肥缺才真正明确。东北地区的国防部署则更为落后,直至10月18日蒋介石才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地区战备总司令,杜于28日方赶往沈阳与前苏联马林斯基大元帅开展会面洽谈。而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军事早已深入东北地区近二个月,彼此战略布局速率高下立见。
2、用人不明
截至1945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各地的部队早已发展到27.五万人,所辖十个军分区,很多从晋察冀、山东省乃至于江浙调过来的军政党员干部快速到位,本地群众也大力支持。但是,蒋介石政府在国外的协助下刚开始对前苏联开展外交关攻势,并经过美国军队陆战队的协助由山海关杀进辽西,中国共产党迫不得已撤走长春、沈阳与哈尔滨等东北地区大都市,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缺点慢慢刚开始扭曲。
东北民主联军佩章
1946年一月,国民政府在国际与国内压力下迫不得已公布停火,可是私底下却依然指令杜聿明积极备战。当初三月,国民党军队在辽阳结集,向中国共产党操纵下的四平、本溪等地启动进攻,想要将中共军队击溃于松花江南端。
这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让蒋介石政府早已操纵了东北地区的三成农田与七成工业生产,但另外也由于前线变长、战事抗压强度大而导致了部队战斗能力的很多损失。另外,在战事中主要表现突显的入缅大将孙立人由于与杜聿明不和而被调离战场。杜聿明用意将东北地区变为自己的名利场,所以他不允许和他站在不同阵营的其他人。却没想过他需要用到多少将才来先打赢战争。
03.发展战略失察
1946年十月,杜聿明采用“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发展战略,集中精锐部队攻击南满解放区,待攻占南满后便集中兵力攻击北满。此次战略部署最能体现杜聿明的强迫症与自傲,他觉得借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能够在东北地区推行全方位的狂扫战略,因此忽略了北满地域中国共产党的强劲机动性和战斗能力。
林彪组织北满部队在松花江结冰之时大举南进与南满军队相映衬,在1946年十一月到1947年三月间,打出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将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逼入被动当中。1947年夏天,林彪启动进攻,这时的国民党军队很多驻守在各大都市与国防要塞当中,军力分散化且欠缺机动性军力,进而造成 被东北民主联军切分包围着,瞻前顾后。到1948年辽沈战役以前,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早已完全困守在城市的囚牢中,变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嘴中肉。
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的大都市与交通线路发展战略最能体现国民政府的一贯军政战略方针,而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则正巧相反,再次走众多乡村的土地革命与军政基本建设,得到了源源不绝的兵力,进而在游击战中持续更改彼此军事实力。正因如此,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的困局的确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