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个春风拂面的日子,一位老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他站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内心百感交集。
这位老人,就是曾经的军统特务——毛森。
命运的转折:从“毛善森”到“毛森”
毛森1908年出生在浙江江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毛锡湖,靠着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生活捉襟见肘。
毛森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好学的品质。
在那个年代,读书识字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让儿子有出息,毛锡湖勒紧裤腰带,送毛森去读私塾。
可好景不长,江浙地区连年遭受洪涝灾害,毛家的收成颗粒无收,毛森的求学之路也因此中断。直到15岁,毛森才得以再次进入学堂,就读于长台嵩高小。
但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毛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毛锡湖再也无力承担毛森的学费。
读了两年高小后,毛森不得不再次辍学,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尽管生活艰辛,毛森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只有继续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升学考试制度森严,没有高中文凭,根本无法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不过毛森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想到一个大胆的计划:借用同乡毛善森的身份参加考试。
毛善森已经取得了高小文凭,但不打算继续求学。在那个没有“人脸识别”的年代,毛森的计划竟然成功了。
最终毛森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衢州第八师范学校,开始了五年的学习生涯。而这段经历,不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他日后加入军统埋下了伏笔。
1930年,毛森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这份工作稳定安逸,却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两年后,毛森毅然辞去教师工作,考入了浙江省警官学校。这所学校是培养警政干部的摇篮,毕业后大多数学员都会成为警察系统中的精英骨干。
毛森从小就善于分析和推理,警察这个职业似乎更适合他。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毛森在警官学校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贵人——毛人凤。
当时毛人凤受戴笠委派,来到警官学校担任特派员,负责为军统招募人才。
当毛人凤看到新生名单上的“毛善森”时不禁眼前一亮。原来这个“毛善森”正是他的本家兄弟。
毛人凤立即召见了毛森。一番交谈后,毛森的真实身份暴露了。
毛森坦诚地向毛人凤讲述了自己借用他人身份参加考试的经过。而意外的是,毛人凤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的胆识和才智感到欣赏。
或许,在毛人凤看来,毛森的这种“剑走偏锋”的行为,正是军统所需要的人才特质。
毛人凤问毛森是否愿意加入军统。毛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毛文凤
当时的毛森,或许并不知道军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他只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把你的名字也改一下吧,以后就叫毛森。”毛人凤说道。
从“毛善森”到“毛森”,少了一个“善”字,也预示着毛森将一步步走向黑暗,在军统的残酷环境中,他的内心将逐渐被“恶”所吞噬。
军统生涯:从锄奸英雄到反动派
加入军统后,毛森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很快脱颖而出。1933年的“福建事变”,成为他崭露头角的舞台。
“福建事变”是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合其他势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反蒋事件。蒋介石对此勃然大怒,调兵遣将准备镇压。
可蒋介石担心福建地区的其他部队也会加入反蒋阵营,于是派戴笠前往摸底。
戴笠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毛人凤,毛人凤又将它交给了毛森。尽管当时毛森抱恙在身,但他深知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毅然接受了任务。
毛森来到福建后,以记者的身份作掩护,秘密接触了多位将领,其中包括驻守蒲城的张殿基。
张殿基手握重兵,与其他将领关系密切,是毛森重点争取的对象。
毛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送上重金,成功说服张殿基等人按兵不动,没有参与“福建事变”。
“福建事变”最终以失败告终。毛森在这次事件中立下大功,受到戴笠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
戴笠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建事变”的失败,也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迟了几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森的行为无疑是阻碍了抗日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森被任命为军统杭州站站长。在敌占区,他多次执行锄奸任务。
1939年和1942年,毛森两次被日军逮捕,但都凭借着过人的机智和顽强的意志,成功脱险。在狱中,毛森甚至还策划了暗杀汉奸余阶的行动。
可随着抗战的胜利,毛森的“锄奸”对象,逐渐从汉奸变成了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将屠刀指向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和进步人士,犯下了累累罪行。
毛森参与了上海的大屠杀,制造了厦门白色恐怖,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
从锄奸英雄到反动派,毛森的转变令人唏嘘。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也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残酷现实。
一个军统特务的命运轨迹
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在风雨飘摇之际,毛森的残忍本性暴露无遗,他将屠刀指向了更多的无辜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浓重的血色。
1949年,解放军兵临上海城下。毛森被任命为上海警察局局长,负责“维持治安”。
这个“维持治安”,实际上就是镇压革命力量,清除异己。毛森奉汤恩伯之命,大肆逮捕进步人士和地下党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上海大屠杀”。
在短短三个月内,毛森抓捕了三千多名进步人士,其中三百多人未经审判就被残忍杀害。《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震慑潜在的“反叛分子”,毛森甚至对警察实行连坐制度,鼓励互相举报,一时间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前夕,毛森将警察局的大印交给他人,仓皇逃离上海。
临行前,毛森下令处决所有关押的“中共分子”,制造了最后一波血案。
逃离上海后,毛森跟随国民党残部南下,在厦门担任警备司令。在这里,他继续推行高压政策,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制造了厦门白色恐怖。
汤恩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命令,成了毛森的尚方宝剑,无数无辜生命葬送在他的手中。
而随着厦门的解放,也标志着毛森大陆生涯的结束,他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以为可以继续飞黄腾达。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另一场政治风暴。
汤恩伯
在台湾,毛森卷入了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他拒绝交出自己苦心经营的势力,最终触怒了蒋介石,被下令通缉。
走投无路的毛森,只能逃亡美国,开始了长达24年的流亡生涯。
在美国的日子里,毛森表面上过着平静的生活,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他时常怀念故乡,思念亲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乡之情愈发强烈。毛森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但仍然渴望得到故土的原谅。
从1988年开始,毛森多次向家乡捐款,资助当地学校建设。这或许是他为自己赎罪的一种方式,也或许是他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1992年,毛森的回乡申请终于得到批准,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此次回乡,毛森游览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内心感慨万千。
在杭州,当看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毛森不禁感叹:“共产党了不起!人民政府了不起!”
在某个景区,当看到石壁上刻着“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诗句,毛森更是不禁老泪纵横。
回到美国后不久,毛森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家乡的学校,算是为家乡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如今和平已至,但身处安宁时代,仍不应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英雄烈士,而中华民族的历史,也绝不会忘记如毛森一样的汉奸犯下的累累罪行。
参考资料:
广西卫视:2016-06-21:揭开军统“杀人魔王”毛森的神秘面纱|21:10《风雨飘摇话军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