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块种植了52亩,在另外一边还有48亩,总收成预计120万斤,收入能够达到200多万元。”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甘蔗种植大户崔永刚激动地说,一年前,这还是一块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荒地(以前流出去的耕地)。

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以耕地恢复为有力抓手,坚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大力推行“良田种粮,丰产丰收”政策,在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和底线的基础上,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探出一条“新路子”。

破冰 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

土地是老百姓的“根”,事关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如何做好耕地恢复工作,首先应该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工作从哪里入手?如何把流出的耕地“找”回来?是摆在工作组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要想得到群众支持,还是要回到群众中去做工作。一方面,区田长制办公室联合街镇、村社成立了党员服务志愿宣传队,动员乡贤达人、退休干部、返乡创业人士等积极参与,将国际国内粮食安全现状与耕地保护政策充分结合起来,利用院坝会、座谈会、党员大会等从“源头”上进行了系统解读。另一方面,持续拓宽耕地保护宣传面,结合区情实际,制作耕地保护“应知应会”“十准十不准”等宣传手册及视频,同步将宣讲课堂搬进学校、社区、机关,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以往只知道没有土地就无法种粮食,肚子要挨饿,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土地还跟国家安全有关,政府要开展耕地恢复,我第一个支持。”在听了动员会后,金龙镇塘坡村兰大爷说。

提速 在科学和统筹上“做文章”

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如何交出数量和质量合格的耕地成绩?要从全域统筹和实事求是两个角度出发。

耕地潜力资源从哪里来?首先要摸清“家底”。2022年,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了深入摸排,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逐一图斑实地核实,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碎片化后备资源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了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同时,稳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严把耕地恢复源头“质量关”。

家底摸清了,如何高效推进耕地恢复?泸州市龙马潭区坚持“全区统筹、实事求是”工作原则,一方面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并结合各街镇实际情况,分年度、季度合理下达任务,同时建立动态监管调度机制,部门联动协调解决工作的难点问题,确保数量只增不减。另一方面,为守好耕地恢复的质量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验收工作的通知》,对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平整度、砾石含量等5类硬性指标严格把控,确保耕地恢复量质并举。

“我们社区部分地块因地势较高、坡度陡峭,不利于农作物种植,部分耕地渐渐就荒了下来,即使种植了效益也不高。”岳坡山社区村级田长王鲲说,如今通过土地整治和技术改良,这些地又能种了,村里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不少,土地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

如今,通过耕地恢复,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从2022年至今,已累计恢复耕地1300余亩,是泸州市龙马潭区恢复耕地最多的村社。

增效 在提产和增收上“出实招”

现在耕地是增加了,谁来种?会不会再次撂荒?双加镇枝子园村党支部书记黄修青有些担忧。

如何做好后期管护?要破解这一难题,要算好政治和经济这两本账。“为防止恢复后的耕地再度撂荒,我们采取了‘一对一’管护措施,对恢复的耕地与街镇、村社签订后期管护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一块耕地有人管、有人种。同时,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行动,通过各级田长及网格员定期巡查,严格监督土地利用情况,防止耕地被改作他用,切实做到‘良田种粮、良田惠农’。”耕地保护监督和生态修复股负责人周小刚说。

耕地恢复后期的质效怎么样?群众认不认可?老百姓才有发言权。“今年,我种植的12亩有机订单高粱虽然遭遇连续雨季,但亩产量依旧有300多公斤,亩收入可达1700多元。”在胡市镇来寺村的临时高粱收购点,有机高粱种植户刘中银一边麻利地将已经过秤的高粱装进编织袋,一边笑嘻嘻地算起了增收账。

在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泸州市龙马潭区确保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探出一条新路子,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发挥了作用。(汪静、张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