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党隐秘战线上“不败的红色特工”, 在那个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特殊战场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他白手起家,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他潜伏多年,做到了无一人被捕,无一部电台被侦破。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暗夜追光,在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以及云南和平起义等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情报。

那么,这位神秘的红色特工,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是如何做到让每一位情报人员来去无踪,让每一部电影从未被敌人侦破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为战死鬼,不做老华侨”

这位传奇的红色特工就是吴克坚,出生于湖南平江的他,在加入共产党后,将自己的本名“吴黑撑”更改为“吴克坚”,以此来表达对党的忠贞。

1930年,吴克坚被调到了党中央,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秘密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便是为党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提供隐秘安全的掩护

为了更有效地融入当地,避免引起敌人的警觉,吴克坚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接至上海,共同生活。

这样一来,在外人眼中,他们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家庭,毫无异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党中央有重要会议召开,吴克坚的家人便会在楼下警觉地守望,一旦有任何异样,便能迅速上楼报告,确保会议的安全进行。

正是这样的周密安排,使得吴克坚的集会点从未遭遇过任何意外。同年9月,党组织在法租界秘密租下了一处房产。

表面上宣称是一家私营企业,实则暗藏玄机,这里是无线电集训班的秘密基地,为党培养专业的无线电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集训班不幸暴露,二十余名同志悉数被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克坚在化装侦查时发现了同志们留下的紧急暗号,他当机立断,迅速撤离,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踪。

作为中央特科的重要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他的被捕与叛变无疑给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他供出了大量地下工作人员的信息,使得党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幸运的是,钱壮飞及时传递了情报,吴克坚等人得以迅速转移,逃过了一劫。

此后,吴克坚接到了党的新的使命,他先是被派往苏联深造,随后又转战法国,协助吴玉章创办《救国时报》。

这份报刊连接着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心,它刊登了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最新动态,深受广大进步青年的喜爱与追捧。

七七事变后,吴克坚心急如焚,渴望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可组织上准备将他派往纽约展开工作。

再三考虑下,吴克坚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给王稼祥写去封信,表达了自己坚决回国参战的决心:

“宁为战死鬼,不做老华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吴克坚收到了组织的回复:“同意。”就这样,吴克坚怀揣着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吴克坚被任命为《新华日报》的总编辑。他以报社为战斗堡垒,以笔为剑,向全民族发出了抗战的强烈呼声。

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接连发表文章,严厉打击了汪精卫投降派的叛国行为,揭露了汪伪政府的丑陋面目。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新华日报》经常遭到国民党的打压与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常常对送检的文章进行大肆删减,甚至插入“反共”内容,有时更是直接将原稿扣押。

特别是1941年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试图将真相公之于众,却遭到了国民党的全面封锁。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命令吴克坚先用其他消息填补被扣检的部分,再送检。

而周总理亲自撰写的文章则直接送往报社印发,抢在各大报发行之前送到了广大群众的手中。

这些文章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得蒋介石大为震怒,国共关系也濒临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蒋介石那儿弄点东西来”

吴克坚的反侦察能力很强,早年间在上海传递情报工作时,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他将情报写在小纸条上,隐匿于笔套之中,随身携带。

在那特务横行、眼线密布的上海,吴克坚每当察觉自己身后有了“小尾巴”, 他总能从容应对,表面上不动声色,脚下已经向人多的地方例如电车靠拢。

那些紧随其后的特务,碍于人多眼杂,只能保持距离,伺机而动,只等他上车后就随着一起上。

可当电车缓缓驶来时,吴克坚并没有着急上车,特务便以为他只是在这里停留,便放下了心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料吴克坚等的就是这一刻,就在车门即将合拢之际,他猛然加速,一个跃动,冲上了电车。

等特务们反应过来时,吴克坚已经乘车扬长而去了,只留下特务们面面相觑,一脸懊悔的神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克坚接到了周总理的重托,前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深入敌后,开展地下工作。临行前,李克农特意将吴克坚叫到了身边嘱咐道:

“我不打算给你任何情报关系,我会指派无线电干部和译电员给你,这个摊子的‘货架’是空的,全靠你们自己从蒋介石那里弄点东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克农的意思很明显,当下没有现成的情报关系,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完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1946年,吴克坚带着家人抵达了上海,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吴克坚在外滩租下了一个写字间,正式开启了他的“白手起家”工作。

他首先与上海的老地下工作者接头,随后悄无声息地扩展情报队伍,构建起一张隐秘而庞大的情报网。

他在上海秘密部署了4部电台,而后又在南京、长沙、福建等地,增设5部电台,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通讯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电台分布险而乱,一部建立在祁式潜家中,祁式潜也是一位为上海解放“潜伏”于此的勇士,他正是国民党元老居正的女婿。

由于地位特殊,再加之祁式潜利用公开身份:国民党中央银行专员的身份打掩护,因此没人能怀疑到他的头上。

还有一部设立在共产党员叶人龙的家中,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叶人龙夫妇倾其所有筹钱借款,在楼下开了间修车行。

修车行位于塘沽路62号,这里人流虽相对较少,但却在不远处有一个巡捕房,可以说这就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人龙

但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思来想去,还是认为这个地方比较安全。

而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我方竟会将电台设立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且长久还能一直未被察觉。

由于一次意外,敌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叶人龙,他们故意毁坏一辆车辆,企图借机搜查,却不料叶人龙技艺高超,迅速将车修复,敌人无功而返,只能悻悻离去。

而且在发电报时,吴克坚精心设计了发报策略,时间、波长频繁变换,让敌人始终无法捕捉其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吴克坚领导上海地下工作的三年间,仅从上海一地发出的电报就多达977份,情报人员规模最盛时超过1500人。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仅无一人被捕,而且所有电台均安然无恙,成为了隐蔽战线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一声“周伯伯”, 吴克坚立刻搬家

当然,即便是行事再为隐秘,布局再为周密无瑕,世间之事也总有难以预料的变数,正如古语所言,“隔墙有耳”,意外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正因如此,吴克坚深谙此道,频繁更迭居所,带着家人搬家,往往在敌人刚刚嗅到一丝踪迹之时,早已是人去楼空。

某日,吴克坚的儿子吴兆力在街角与同龄孩童嬉戏,就在欢声笑语间,他偶然抬头,竟发现了寻父亲而来的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童心性,遇见熟人自是难掩喜悦,吴兆力兴奋地呼唤了几声“周伯伯”,而周总理亦是以满腔慈爱,轻轻抚了抚孩子的头顶,随后去寻找吴克坚了。

正是这不经意间的一声“周伯伯”,却让吴克坚心头猛地一紧,警觉四起,立刻带着家人收拾行李搬了家。

原来,对于周总理这样的重要人物来说,身后必然跟随着无数双眼睛,明里暗里,危机四伏。

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不仅给周总理带来莫测的风险,更可能让自己多年来的隐秘身份暴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精心构建的情报网络,涉及众多情报人员与秘密电台,一旦遭受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吴克坚的迅速反应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对未知危险的深刻洞察,毕竟谁也不能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情报领域之外,吴克坚在策动起义方面也同样令人瞩目,其中最为传奇的,当属他成功策动林则徐侄孙林遵以及“两航”起义的壮举。

林遵,作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曾在英国深造,胸中激荡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投身海军,只为有朝一日能将侵略者逐出国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身为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的林遵,被蒋介石调派至前线与解放军对峙。

吴克坚作为中共代表,秘密与林遵接触,一番深谈后,最终坚定了林遵起义的决心。

与此同时,“中航”与“央航”作为蒋家王朝的官僚资本,随着局势的恶化,蒋介石企图将“两航”转移至香港。

但当得知“两航”员工不愿随蒋赴台的意愿后,党组织迅速行动,派遣粟裕、蒋天然、吴克坚等人前往,开展起义动员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在1949年11月9日这一天,“两航”正式宣布起义,其中12架飞机直接飞回了京。

除此之外,吴克坚还策划了“重庆号”起义、程潜与陈明仁的起义等多起重要事件,并在解放前夕,成功营救出张澜、罗隆基等民主人士。

结语

无论是在前线浴血奋战,还是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秘密工作,每一个战场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每一位同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隐蔽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生死考验,他们是暗夜中默默前行的追光者。

他们获了一桩桩重大情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勇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吴克坚:书写舍生忘死报家国的谍战传奇.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李克农、吴克坚. 上海党史研究
吴克坚的情报系统揭秘. 天津政协
平江人吴克坚:不败的红色特工.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