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到底是不是清末伪造的?
网络历史圈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扬州十日记》这本书,是清末革命党人和日本人共同伪造的。既以此来证明“扬州十日”这个历史事件不存在,又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反动统治的正义性,提出了质疑。
简直就是以一石而击二鸟,凭单箭而中双雕!我大清是彻底赢麻了!
事实上,要破除谣言很简单,单看《扬州十日记》这本书出现的时间就行了。大家知道,小日子是18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的,在此之前的日本和大清一样,也是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神国梦中惊醒,自己也被列强侵略而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给你伪造《扬州十日记》。
即便他要伪造这本书,最起码也得是明治维新一段时间,逐渐形成对华野心之后,才有作案动机。
另外,清末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日知会成立于1906年。
也就是说,所谓清末革命党人伪造这本书的结论如果成立,那么这本书最早最早也得是1894年之后,才能出现,否则不符合时间逻辑。
综合以上两条,伪造说如果成立,这本书就不能出现在1894年之前。那么,我们只要证明1894年之前有这本书,谣言便可不攻自破。
事实上,早在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扬州十日记》这本书就存在了。因为大清在编修《四库全书》期间,抽毁和全毁的大量书籍,会有一个禁毁目录,在这些禁毁目录中,就有《扬州十日记》这本书。
比如姚觐元于光绪八年所刻的《禁书总目》,乾隆时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都有这本书。
97年出版的《四库禁毁丛刊目录》,也有这本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四库禁毁丛刊目录》不收录乾隆以后的禁书,也就是上面只要出现的书籍,都是乾隆编修《四库全书》之前出现的。
这也证明了,《扬州十日记》这本书,在乾隆之前就出现了!
由于《扬州十日记》揭露了清军的暴行,所以在清朝属于禁书,只在民间秘密流传。乾隆以后,文字狱缓和,部分读书人才敢于在作品里提及这本书。
写于嘉庆三年(1798年)的《南疆逸史跋》记载:“某「扬州十日录」,「秋室集」作王秀楚「扬州十日纪」。”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科举探花吴清鹏,在《吴氏一家稿•笏庵诗》写道:“读图我亦为泪下,十日之记同一酸”。
这里的“图”指的是《扬州史氏家藏国初鼎革时张孺人殉节画卷》,也就是一幅描绘扬州十日时,一位张家妻子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画作。
吴清鹏在诗后注释:“图与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正合,即一家可知当日之事矣”。
也就是说这幅画的内容与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记载吻合,由一家人的遭遇就可以窥见当时整个扬州炼狱般的场景。
道光年间的朱翊清也看过此书。他的《埋忧集》卷十的《乍浦之变》中写道:“其他遭其毒者,亦不胜举。顷阅《扬州十日记》,历叙城破被难之苦,令人不忍卒读。乱离之际,大体一辙也。”
也就是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发动了乍浦之战,乍浦城破后,英军大肆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英军将乍浦掳掠一空后,纵火毁城,上船离去。
而朱翊清是在乍浦之战结束后,在描写英军对乍浦的暴行时,用《扬州十日记》所记载清军对扬州的暴行,进行比喻。“乱离之际,大体一辙也”,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刊印的《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扬州士民死者,尸凡八十余万”,后面紧跟着“臣鼒曰:予读王氏《扬州十日记》,言可法抑万里长城之黄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此盖书生率意妄语,无足论也。”
1861年是正式刊印,而作者徐鼒写这段内容的时间还要早。也就是说,徐鼒也是看过《扬州十日记》的,而且死亡八十余万的数据也能对得上。
至于这里的王氏是不是就是王秀楚,徐鼒在书中批判了“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这句话,认为是书生妄语。
而《四库禁毁书丛刊》收录的清钞本《扬州十日记》中,确实有“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这句话,可谓是前后印证。
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为回答学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这个问题时,他特意撰写了一篇《书目问答》,给学生开列了两千余部图书。其中提到“明季稗史十六种”,里面赫然就有《扬州十日记》。
这说明张之洞本人,或者帮他起草文章的幕僚,是读过《扬州十日记》的,并把此书推荐给四川学子。
事实上,清朝看过《扬州十日记》并留下感叹的人不在少数。书中所描写“扬州十日”的场景,在其他文史记录中也有印证。
如戴名世的《扬州城守纪略》、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诗人吴嘉纪的《李家娘》、《挽饶母》、《过兵行》诗、大儒顾炎武的《酬朱监纪四辅》诗、严虞惇的闲谈笔记《艳囮》、石成金的小说《雨花香》、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等等,都有描写“扬州十日”的惨烈场景。
甚至当时清朝官方档案都明确记载的一组扬州屠城受害者案例:一对扬州夫妻,丈夫储遵被杀,妻子林氏被掳,施暴者就是正白旗满洲兵。
这些都说明了,清末伪造说根本不成立。事实上,整个清朝都没有人质疑《扬州十日记》的真实性,反而是现代网络历史圈开始质疑了!
这些质疑者最多也只是拿80万这个数字做文章,然后全盘否定“扬州十日”的真实性。而当年也有日本学者声称南京城只有20多万人,以此否定30万的人遇害的事实。现在想来,竟是一个套路!
试问,即便不是80万而是40万,甚至是20万乃至10万,扬州的暴行就不存在了吗?没杀到80万等于没有屠杀?简直荒谬!
事实上,清朝官方自己都承认了扬州屠杀的存在。清朝理藩院发给蒙古贵族的一份蒙古文档案明确记载:
“奉皇父摄政王之命,理藩院宣告进军南京定国大将军主帅扎萨克额里克亲王(多铎)为首上书曰:用红夷炮攻克扬子江边扬州城,将其城内军民全部屠杀。生擒有文官阁老称号之史可法,招降而不从,因而杀之。”
这份清朝官方的蒙文档案写得非常清楚,下令“全部屠杀”的人就是多铎。
清军攻克南京之后,多铎发布《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昨大兵至维扬。。。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维扬就是扬州,如果没有大屠杀,为什么说以后拒不投降的,扬州就是下场呢?
最后,淮下书生想用《扬州十日记》最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后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事之乐;不自修省,一味暴殄者,阅此当惊惕焉耳!”
也就是后世有幸生在太平盛世的人们,不要一味暴殄天物般地享受无事之乐,你们要多多反省,阅读此书,警钟长鸣!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