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以及用力过头。
“Vee——Bram。”
旁边的人突然转头看了我一眼。
“应该是 Vai——Bram 才对吧。”
他直白地纠正了我对于鞋底品牌“Vibram”的发音。那时我刚工作不久,这件事让我羞愧了一个月零五天——在这个行业里,出这样的乌龙似乎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几年之后的现在,我意外地看到油管上有个运动博主同样把 Vibram 念做“Vee——Bram”,他比我更不走运,因为有几十条留言很尖利地告诉他:你读错了!你的发音好奇怪。
哦,原来全世界的人都会在意这种小细节。
然而博主轻描淡写地更新了一条动态,一位 Vibram 意大利总部的员工正在介绍他们的品牌:
“Vee————Bram。”
Vibram,这是一个意大利品牌,而不是美国品牌。大部分人,包括几年前纠正我的友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死去的记忆开始呼唤我,我的第一反应是希望带着这条视频链接马上穿越到几年前,再像这位运动博主一样轻描淡写地回应,优雅,不动声色。
image:Vibram
但真的有必要吗?我突然意识到,或许这个圈层里的大部分人都缺乏安全感,需要关注别人的破绽来稳固自己的存在感。
包括我自己。
记得几年前,HOKA ONE ONE 大火的时候,人们等待着哪个人把“One 噢尼”读成数字“One”,才能跳出来指正。这种剧情并不罕见。当然,作为从业者我们不能犯这类错误,但这个标准落到所有人身上,真的有必要吗?
image:PIA RIVEROLA
我们常常把了解到的“潮流资讯”当成一枚枚筹码,在有人说错做错的时候向他投掷过去,配合的标准语气是“不会连这个都有人不知道吧?”但实际上,我们只是比别人更早地刷到这条新闻而已。
不能怪别人,“潮人恐惧症”成为共识,是有原因的。
我想,在这种奇怪的氛围下,这个圈层的“专家”,是不是都会渐渐变得刻薄?变得自我感觉良好?变得更加封闭?
不过这些都是我瞎猜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差点也成为了妄图审查别人的“潮流警察”。
你有过这样“被审查”的感受吗?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image:PIA RIVEROLA
好几年前,年轻一些的我走进一家选货店,一口气买了不少东西。结账的时候店员小哥站在屏幕的另一端,可以看到他因为漂亮的业绩提成而流露出的笑意。
“Hi,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免费注册我们的会员,以后的上新都有推送,还有购物积分。”
当然没问题,我顺势掏出手机交给他操作,一台使用了 5 年的 iPhone 6。
我还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气氛开始凝固。
店员小哥在半空的手停顿了一下,再接过我的手机,久违地用 Home 键开始操作。
手机屏幕原来有点裂了。我过去还没如此仔细地从这个角度观察我的手机,一下子有点不好意思。接下来,我提着几袋战利品,接过那台还带着 Home 键的手机,仓促离开。
image:PIA RIVEROLA
后来我时而回味起这个微妙的问题:
在这样的圈层里,所有人都默认你口袋里装着的是最近两代的新电子设备。毕竟你是潮流人士(也更方便你用 400+ 的价格购入最新潮的手机壳)。手持 Pro 代表着你对影像有或多或少的追求,手持正代则说明你是一个清醒的消费者。不是因为 Pro 的价格,而是因为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但你掏出一只带着 Home 键的设备时,别人需要半秒一秒的时间消化一下当前的状况。
或许你需要更面面俱到,光鲜亮丽一些。
我非常理解店员小哥的反应,他没有做错任何事。但这种隐隐约约的共识是不是有点太奇怪了?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iPhone 6 早就坏掉了。它的继任者延续了这个传统,也成了一部“递出来会让人愣一下”的老旧手机。但我却莫名喜欢这种感觉。
image:PIA RIVEROLA
几个月前我带着这部屏幕爆裂的手机前往瑞典,拜访宜家总部。午餐时,总部接待我们的 Ellen 偶然瞄到了我的手机。
“我也一样!”
这位高个子瑞典人掏出了同样伤痕累累的旧手机,屏幕上的裂痕看起来并不比我的少。
这是一种在“世界另一端获得无厘头回应”的神奇感觉。也因为几乎要露出元器件的两台手机,我们开始聊更多工作之外的话题。
临别时,我们端着同样战损版的手机,Ellen 让人帮我们合了张影。
我想起日语里有“读空气”的说法,意思就是能敏锐地判读当下的气氛,“察言观色”。
用什么版本的手机,会列入审查清单中吗?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荒诞,但如果稍微地读一读空气,好像能够感觉到些什么。
或许以上这些都是我的主观臆断?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使用老旧的手机,成为我最后的、毫无意义地执念。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不在乎空气的感觉。
image:PIA RIVEROLA
“这个品牌的视觉做得真好!”
也许是平时“调性”“视觉”“设计语言”这种套话听太多了,我有点莫名其妙,疑惑地看向 Loby。
Loby 给我看了看正在刷的 IG 页面,英文与韩文夹杂在一起,组成了一段我看不懂的推文。不过配图的确是一张漂亮的造型,莫名有种“彩妆感”。
我想可能这是 Loby 的“进阶攻略”之一。8 月份某一次和网友对线之后,Loby 恨不得把衣橱换了。
“原来这件衣服的设计是打版外国品牌的!难怪小红书今天一下子收到二十六条消息,评论全是看我笑话的。”
这是位怀着 KOL 梦想的职场新人。Loby 从大四开始在小红书上发穿搭内容,想象着某一天打开私信,能收到来自品牌爸爸的橄榄枝。但目前收到的是二十六条不太光彩的评论。
Loby 从此把那件长袖垫在衣橱底下,随后放话:“以后不穿国潮了!”
可国潮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人设计的品牌?在中国成立的品牌?在淘宝售卖的品牌?所有的形容似乎都无法完美命中靶心。这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词汇,我觉得 Loby 也不清楚,或许一切的评判交给感觉。
image:PIA RIVEROLA
Loby 一口气往几个大群里群发:求集美集帅们推荐品牌!非国潮!优衣库、UR 价位可!
刚毕业半年,Loby 现在确实需要考虑的是:除了投入优衣库的怀抱之外,还有什么选择?
“小红书算法果然解决一切。”
通过一系列链式推送,Loby 发现了新的赛道:韩国潮流品牌。
“折扣之后 299 拿下全套!赚了!”Loby 向我们宣布,她的衣柜更新进度已经来到 60%。
软件自动匹配的“元气”滤镜,加上韩文小组件,Loby 开始换风格,同时依旧在期待私信里的橄榄枝。
“这个可不是韩国东大门的档口货,你看品牌官网就知道了,这设计,好多明星都在穿。”Loby 一口气买了三顶 Logo 棒球帽,材质和配色不一样,她正在研究应该搭什么不同的耳饰。
周围的朋友都看得出,几个月以来 Loby 已经彻底切割了“国潮”,并开始指着头顶的帽子,向别人推荐品牌。
“哎呀你怎么还在穿这个打版国潮呀,我给你看个牌子,价格可能还比你这个便宜,Jennie 也穿过哦!!”
image:PIA RIVEROLA
朋友李李之前在日本念书,顺道做了好几年日韩代购。最近因为 Loby 需要,我介绍他们俩认识。
“很多人找我代购这个品牌。不过每次我都会建议他们再看看别的...其实不太忍心他们把钱花在这样质量的衣服上。”李李说话图效率,当他知道 Loby 的来意时,直接说,“到明洞店里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一个精装版的东大门。”
不过他最近还是帮 Loby 带了两个帆布包回来。
在等新快递的过程中,Loby 发现她其中一顶棒球帽的顶扣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那个绿色亮面皮的手拎包也开始发裂掉粉。她只能把衣柜里的衣服拿出来清理,顺带翻出了最底下的那件国潮。
她在群里发了一张对比图,这件穿了一年的国潮领口依然坚挺,而两个月前代购的淡粉色 Logo Tee,领口皱巴巴。
“价格优惠,但质量更是滑坡。”她发了一个向佐沉思的表情,陷入怀疑。
image:PIA RIVEROLA
“有时候我们买一些有距离感的品牌,觉得国潮不够档次,力图让自己洋气一点。但其实也只是在买另一个国家的国潮。”
毕业之后李李去了一家日本服装咨询公司,代购的事也停了。有趣的是,他说他最近三年大多数时间都在穿 MUJI,而不是代购的那一水品牌。
image:PIA RIVEROLA
或明或暗,我们是不是都当过那个传说中的潮流警察?
当我们拿自己刚知道的标准,就要去审视其他人的时候。
当我们把新鲜的资讯,当成互相比较的筹码的时候。
当我们无谓地打量别人的衣着的时候。
当我们默认所有人都应该面面光鲜的时候。
——“潮流圈”是不是无形中帮我们放大了这些习气?
过去总说“文人相轻”,通俗来讲就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彼此谁也瞧不上谁。但起码其中的一些人留下了流传百年的作品。而我们呢?拿着一沓一沓的消费发票,也似有似无地带着相轻的眼光看待他人。
这就是这个圈层之于我们的意义,吗?
image:PIA RIVEROLA
或许我们应该寻找另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