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蓝色字 关注“中益”
当前,银发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浙江省义乌市立足资源禀赋,探索以“养老+”新模式构建银发经济生态圈,推动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不断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现代化。
做法成效
(一)“养老+金融”,强化银发金融要素保障。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养老基础设施、医养康养结合等领域。如,义乌农商银行推出养老保险全额信用贷款“颐养贷”,截至今年4月底,惠及13895户,贷款金额9.91亿元。开发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项目,“一对一”对接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低息资金。升级金融适老化服务,设立老年人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全面普及金融机构手机银行、自助柜员机等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优化老年人银行卡支付环境。
(二)“养老+地产”,拓展银发产业集成链路。试点开展“物业+养老”社区服务,在成熟社区引入优质物业服务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社区,在新建小区利用配套设施资源提供康养、临终关怀等全方位社区服务,在滞销小区探索批量改造以房养老模式,以服务型颐养住宅、租赁型老年公寓等模式挖掘市场潜力。探索发展“企业+养老”消费服务,精准定位客群、服务和产品,吸引头部地产企业打造专业养老社区、保险企业投资建设高端养老社区、连锁型养老企业嵌入推动社区服务。全市备案养老机构14家,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514家,小微养老机构4家,已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养老+医疗”,构建银发康养智慧体系。构建完善疾病预防保健模式,推行“1+N+X”健康体检,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4个项目供组合选检。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3年全年签约13.85万老年人、签约率96.41%,慢病健康随访133.59万人次。打造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医驿站、巡回医疗与120急救相融合的“3+1”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偏远村社建成投用家医驿站12家。强化老年医护康养学科建设,全市14家镇街卫生院标准化设置中医馆,9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为长期治疗老年人开展上门医护服务,共开设家庭病床311张。
(四)“养老+民生”,创优银发服务质量水平。强化制度保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政策文件,构建“医、防、康、养、护、助”六位一体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做实居家照护,率先在全省进行镇街敬老院改造、颁布《养老机构失智症康复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通过“1+14+N”服务网实现城乡助餐、配送餐全覆盖,依托“义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居家上门服务31.02万人次,适老化改造461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国家、省重点职业院校战略合作,实施“十百千”研修培优工程,组建“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库”,开设4个省级以上职业培训、实习基地,成立3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2.4万余人次,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5人,其中高级和技师级护理员占15%。推动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级老年友好城市创建,“医、康、护”三位一体健康养老模式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
困难挑战
(一)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供应层次不全。产品供应以常规老年用品为主,在高端制造方面,品牌知名度不高、单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较低。据统计,目前浙江各县市区银发经济产业占GDP比重均不足10%。义乌市规模制造业企业966家,但涉银发经济产业仅2家,为传统保健品、常规医药生产企业,且老年产品年销售额占集团年总销售额比例较小。
(二)国内贸易流通较差,市场占比不高。义乌国际商贸城共有26大类210万个单品,涉老年医疗健康、康复辅具、日用产品等商户仅800余家、5000个单品,占比较低。经营户97%的经营额为外贸销售,涉老商贸占比较低、产品分类宽泛,尚未形成集中化、精准化、批量化态势。
(三)客商合作需求错位,竞争优势不强。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经营方式普遍为接订单后生产,国内采购商倾向现货采购,且以小批量、分散、零星采购为主,这使经营户供货成本增大、市场竞争主动性不高,双方较难达成合作意向。
(四)家庭养老观念较重,消费驱动不均。义乌以商贸立市,大部分异地商家置业市场带子女不带老人,买房迁居老人阻力大,老年人口近两年以5.4%逐年增长,但以本地户籍为主。大多家庭“养儿防老”、“先家庭、后自己”等传统家庭式养老观念重,老年人多为农民转市民、财富观念较陈旧,养老支出意愿和能力不均,对支出较大的高端养老消费存在一定心理障碍,有限购买力与养老刚性需求不平衡,养老消费驱动力弱。
(五)老年消费多元发展,群体需求不一。消费产品中老年食品、保健品消费市场占比高,老年生活辅助器材、文化娱乐等消费略低,医疗康养、法律咨询等服务消费不足。低龄老年人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对电子产品、时尚服饰等购买意愿日渐强烈。活力老人消费需求从生存型消费向悦己、享受型消费转变,但抗衰老医美、养老金融等高端消费较低。新一代中老年人群生活消费场景从家庭向多元空间转变,社交、旅行需求渐盛。相比线上电商购物消费,总体青睐线下实体门店消费。
对策思考
(一)“本土优化+创新发展”,培育银发产业内生动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抢滩银发医用健康、银发美丽抗衰、银发智慧康养等经济全新赛道,支持本土企业布局银发经济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释放人才技术红利,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劳动就业模式,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高效经济需求。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银发群体网购快递、理财保险等智能支付领域,智能家居、线上教育等智能生活领域,医疗辅材、医美保健等智能康养领域,培育打造一流企业、领航企业,激活银发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深化改革+需求引领”,助力银发消费结构升级。深化医保等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培育打造具有向心力、辨识度的本土消费品牌。发挥各类展会作用,推介前沿技术、产品和服务。依托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推进跨区域、国际性交流。挖掘细分市场,优化娱乐健身、养老金融等服务,催生消费新增长极。
(三)“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强化银发权益要素保障。构建银发经济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在土地供应、资金引导、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人才支撑等给予有力支持。完善银发消费品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优化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规范。推动公平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严厉打击涉老诈骗行为,强化日常监管。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拓展助餐、照护等服务,丰富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支持国企、民企、创新平台和科技机构赋能银发经济,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本文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10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