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击退曹操,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随后,在马超等人的劝进之下,刘备进为汉中王。
这里有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由于当时汉献帝在曹操手中,诸侯的册立分封都需要曹操把关,所以刘备这个汉中王其实没有经过皇帝册封,谈不上名正言顺。刘备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又被汉献帝认亲,成了大名鼎鼎的刘皇叔。但是,他并没有继承中山靖王的爵位,汉献帝也没有给他封王,此时进为汉中王,纯属自立。
事实上,无论是蜀汉群臣还是刘备自己,都给刘备称王找了许多所谓的依据。关于这些,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写得很清楚。
比如说刘备是皇室后裔、汉家重臣,有心救国,却因地位身份低微,无法号召天下,统帅勤王之师,所以需要一个镇得住的名分。为此,他们还举了东汉名臣窦融的例子,当初河西之地,几位郡守各自为政,本是一盘散沙,直到推举了窦融为盟主,才得以建功立业。
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
其意思很明显,刘备进位汉中王,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力量,兴复汉室。
而刘备的理由更是露骨,他直接以周朝为例,称周王室衰微之后,全仰仗在晋、郑等同姓诸侯国的辅佐才得以中兴,而西汉也是依靠同姓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剿灭诸吕,保稳社稷。如今汉室衰微,宗室子弟凋零,皇族中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诸侯,那么这时候自己进为汉中王,无疑可以效仿汉初刘姓诸侯一般,诛灭曹操,兴复汉室。
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
这些都可以作为刘备称王的依据,但却无法作为法理依据,其大都是想当然,自认为道德上行得通而已,至于所谓法理这种需要正规手续的依据,根本没有。
刘备从身份姓氏而言,符合刘邦白马之盟中非刘不王的标准。刘邦当年建立大汉平定天下的时候,与群臣斩杀白马,嗜血为盟,立下白马之盟,此盟约的内容是:
“非刘氏不王,天下共击之”
然而,这并不代表你刘备就可以在没有册封的情况下自立。如果白马之盟可以成为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那么刘表、刘虞还有刘璋这些人都有资格称王了。
毕竟我只需要姓刘就可以了,至于称帝的理由,一切为了兴复汉室。这显然说不通,如果没有皇帝的册封承认,就能随意裂土封王,这东汉天下早就遍地王侯了。
所以,当时劝进刘备称王的马超等刘备集团部下,在上表汉献帝的奏书中,将刘备称王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称这是他们为了拯救汉室,擅自为之,属于因时变通之举。
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而刘备在称王之后,也上表了汉献帝,奏书中同样是称自己称王,纯属被迫,乃是属僚们以天下大义相逼,纯属权宜之计。
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这两次上表,名义上是给汉献帝看的,但实际上是在告诉天下人,我刘备称王,乃是为了天下大义,拯救汉室,虽然是无诏自立,但着实是情有可原。
然而,不管怎么动机如何大义凛然,不管行为如何众望所归,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刘备这个汉中王是自立的,并没有得到汉献帝的诏书册封。这就好比一个赛车手,他驾驶技术高超,在大赛中拔得头筹,但最终却是没有驾驶证,属于无证驾驶,比赛成绩不被承认。
之所以找这么多借口,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自己无证上岗,非法自立的尴尬,但凡刘备能找到一丝的法理依据,刘备都不会浪费这么多口水,来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如果刘邦定下刘姓占据一州者可王之这样的黑马之盟,那么刘备问都不带问一下汉献帝的。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刘备,当时汉献帝在曹操手里,很显然他是无法通过正规流程封王的,只能是选择自立。
当然,他可以不称王,但是那样的话,刘备的权威将会低很多。刘备在进位汉中王之前,官职爵位分别是左将军与宜城亭侯。
论官职而言,刘备的左将军自然是最大。但是论爵位,其麾下能找出不少人与他平级,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马超是都亭侯,张飞是新亭侯,他们都是亭侯,属于东汉侯爵中最低一级,再往上还有乡侯,县侯。其中关羽和马超的爵位,都是和刘备一样,乃是由东汉朝廷亲封。
刘备的爵位在自家阵营尚且无法超然,更遑论于天下了。要知道,当时曹操已经称魏王了,其王子皆为列侯,麾下谋士武将,随便挑一个出来,爵位都不输刘备,其中许多都是东汉朝廷亲封。
这是地位碾压,如果刘备不给自己和部下升升官儿,打打气,还有什么号召力。如此说来,马超等人在劝进上表中的理由倒也算是真情流露。
而且话说回来,曹操作为一个异姓尚且能逼迫汉帝封其为魏王,这违背了汉高祖刘邦定下的“非刘姓者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刘备作为汉室之胄称王,也不能说人家完全坏规矩,至少道理上是说得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