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报警了!

有没有人能管管这群古装剧的妆造团队啊?

之前清一色的“超绝一字眉+死亡假睫毛+惊天大卧蚕”就不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不容易从让人出戏的韩式审美里逃过一劫。

好家伙,《大梦归离》一上线,女配张淼怡的妆造…

重生之我在古代当美妆博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如此,最近热映的《珠帘玉幕》女主妆造也被网友疯狂吐槽:

“八字刘海、微黄发色、旗袍服饰实在太过现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创团队们就不能认真研读下古人的妆造再吃流量?

明明我们老祖宗们审美理念超前,妆容样式繁多,有不少妆面还独具美感。

今天羊就好好唠唠那些精彩的古人妆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眉形各异

早至秦朝时,女子化妆就已经有底妆、腮红、眉笔、口红的概念了。

在彩妆这条路上,老祖宗们也很大胆。

她们喜好浓艳的色彩感,妆容以橘色系、红色系为主,讲究“红妆翠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容之美》

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喜爱绿色的眉毛,也可能是没得选。

那时的画眉材料由铜青、铜绿、石青、石绿这类矿物碾磨混合做成,画出来就是翠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米随便写

她们用硫化汞、少量氧化铁和粘土制成朱砂,跟水混合变成口红。

用粮食碾成的米面粉、糊状的铅粉来敷粉,将红花制作成胭脂,涂抹在颧骨,便成了红妆。

红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白粉敷面、猩红眼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大秦赋》

汉承秦俗,妆容风格和秦朝有相似之处,不过汉代女子开创了更多样式的眉妆。

八字眉眉尾低垂,给人一种弱柳扶风、惹人垂怜的感觉。

《妆台记》中有记载:“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采伊子

屈原在《离骚》中提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画蛾眉会让女子看起来温柔典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古月照今人

不过越描越细长,蛾眉就变成了广眉。

有的眉毛一边能拉到太阳穴,有半个脑门那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王堆出图的女佣都画着广眉

汉桓帝时期还流行起一种充满病态美的“愁眉啼妆”。

愁眉比八字眉更曲折,看着丧气十足,啼妆是把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像哭过了一样。

如此一来,苦相感反而给女子平添了楚楚可怜、小鸟依人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容之美》

这一时代的女子还会折腰步、龋齿笑:走路的时候做出双脚承受不了下身的样子,笑的时候不敢大声笑,想象自己牙齿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南北朝:开放大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大分裂大融合,精神自由解放,妆容也变得百花齐放。

出现了额黄妆、斜红妆、寿阳妆、黄眉墨妆、紫妆、徐妃半面妆等多种新奇样式的妆容。

额黄妆:佛教广泛传播,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取黄色颜料涂抹于额头。

温庭筠在《照影曲》中写到“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

“额山”指的就是黄颜料涂厚了,在额头堆的像座小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一简jane

外国团队在拍摄《花木兰》时,老实还原“对镜贴黄花”就行了。

非要在额黄妆的基础上堆砌各种妆容,结果把刘亦菲画的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花木兰》

给媒婆画的妆也一样,在斜红妆的基础上过于放飞,效果很难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花木兰》

斜红妆:女子用朱砂、胭脂等红色膏料在面颊和鬓眉之间画上像月牙一样的图案。

有的还会故意描成残破状,看着像眼角有两道伤疤血痕未干。

听着有点瘆人,但画在脸上却能突出女子娇憨可爱的一面,就很漂亮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

它的来源据说是,有个叫薛夜来的妃子去找挑灯夜读的曹魏文帝曹丕。

由于灯火昏暗,她不小心撞上四周的水晶屏风血流不止,后来脸上留下有如新月的疤痕。

因为伤口如“晓霞将散”别具美感,薛夜来反而更受文帝宠幸,于是女子们争相效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斜红妆”也称作“晓霞妆”,大部分古画中,斜红妆这道括弧都是向外的,但也有一些括弧朝内

和斜红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梅花妆,也叫落梅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个妆容来源于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寿阳公主,所以也称为寿阳妆。

有一天她在殿前睡觉,梅树上落下一朵梅花粘在她额头上,怎么都揭不下来。

直到三天之后,梅花才被清洗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

宫中女子见状也纷纷效仿,剪梅花贴于额头。

这款妆容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因为上官婉儿再度兴起,据说她将花钿画成梅花形状,是为了掩饰额上的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容之美》

在众多迎合男性审美的妆容中,有一款倒是别具一格——徐妃半面妆。

徐昭佩嫁给南朝梁元帝萧绎为妃,因姿色不佳被冷落,两三年才被宠幸一次。

这位姐也挺硬气,知道萧绎有只眼睛是瞎的,每次他要来,她化妆只化半张脸,讽刺拉满,给人皇帝气够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容之美》

我们现在经常说“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徐娘指的就是她。

当初她给皇帝戴绿帽子,和他的随从暨季江私通,暨季江感叹:“徐娘虽老仍尚多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华丽精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大繁荣,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变高。

审美以丰腴为美,女子妆容风格也变得轻巧纤丽。

她们常画桃花妆,追求脸部匀称白皙,眉毛细长配上花钿,妆面简单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梦华录》中花魁造型画的就是桃花妆

到了武则天时代,女帝来临,妆容就开始变得狂放大胆起来。

又粗又浓的眉毛开始流行,两颊斜红涂抹更浓重的胭脂,额上花钿样式也变得更复杂艳丽。

酒晕妆就是典型代表,氛围感妆容理念领先现在的美妆博主几百年!

整个面颊涂抹胭脂,眼部、耳部也涂抹胭脂,放眼望去,整张脸气血感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酒晕妆”有点像“桃花妆”的升级版,妆面加浓、加厚

《长安十二时辰》不仅还原了这种妆容,还在女演员酒窝处加了红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侧嘴角这种红点点称为面靥,《说文解字》里解释说:“靥,颊辅也”。

关于这种妆饰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

后宫嫔妃来了例假不能侍寝,又不能明确告知皇帝自己拒绝宠幸时,便会在脸蛋两侧点两个点,女史看到了就不会安排侍寝。

后来面靥传到民间,才慢慢变成一种妆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土的唐代陶俑画着花钿、斜红、妆靥

时局安稳,昌盛繁荣,女子们还会精心描摹面靥,画上华丽又精巧的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左丘萌著,末春绘

到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家国动荡,唐朝由盛转衰。

出现了啼妆、时世妆、血晕妆、险妆…等“把情绪化在脸上”的妆容。

当时汉人和胡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受胡妆影响开始在口红中加入黑色染料。

时世妆:通常画八字眉,最突出特点是女子不涂口红,而涂口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诡2》里所说的乌膏就是这种特色口脂

白居易在《时世妆·儆戎也》中写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他吐槽这种妆容不好看,嘴上乌黑一坨好像糊了泥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妆容之美》

血晕妆比时世妆更多了几分诡谲。

女子在眼周画上红色的横道,看起来脸就像被划伤一样,有种血淋淋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锦笙

险妆则充满着哥特式风格,有一种怪诞的美。

女子将眉毛全剃光,额前的头发也要剃净,让发际线上移,然后在额头上另化眉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拾柒

电影《狄仁杰》给女演员画了险妆,眉毛有纤长和短粗的样式。

但时间线上错了,武则天处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期,险妆是中晚唐时期的妆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清秀典雅

宋代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兴起,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秀自然美。

民间女子多素雅薄妆,堪称“白开水妆容”鼻祖。

从宋宣祖后和宋真宗后的坐像,能看出宫廷女子面部妆容也比较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图宋真宗后脸上那层紫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争议,有说是紫粉涂抹的妆容,有说是贴了紫纱,因为当时有人会用薄纱贴在脸上,让皱纹看不出来

到了宋中期,取材自然、洁白无瑕的珍珠深受喜爱素雅的宋朝人喜爱,珍珠花钿妆开始流行起来。

宋仁宗后的坐像头戴九龙花钗冠,面贴九颗大珍珠,珍珠耳坠也是九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用三种东西贴珍珠:粮食熬制的浆糊、动物皮革或骨头熬制的明胶、鱼胶或者松柏的树脂

珍珠一般贴在花钿、面靥、斜红处,能从视觉上改善面部比例,起到“瘦脸”的效果,老祖宗真是相当超前。

宋后期,贴珠位置不变,只是数量有所减少。

宋光宗后的坐像中面部珍珠数量大为减少,大珍珠也换成了小珍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装剧《墨雨云间》、《清平乐》里画的都是这款珍珠花钿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珍珠颗数越多,越证明女子地位尊贵

用不起珍珠的民间女子,也有自己的办法,她们会把鱼骨打磨成光滑的“鱼石”。

将鱼石作为花钿来使用,再剪下黑光纸来装饰酒窝,便是属于她们的妆容——鱼媚子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

到了南宋时期开始流行起三白妆,于额头、下巴、鼻梁三处重点涂白。

和现在强调的“高光”差不多,能让人的五官显得更加立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四美图》、南宋《听阮图》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歌舞团表演原创舞剧《李清照》时,画的都是三白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保守含蓄

明代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影响,女性要恪守贞洁观念,在装扮上也变得有所收敛。

她们的面妆承袭了宋时期的珍珠妆和三白妆,只不过化的更简单、朴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唐寅《王蜀宫妓图》

面妆简单,女子便把装扮的重点放在了盘起的发髻上。

她们编起了牡丹头、鹅胆心髻、挑心髻等多种发型款式,并佩戴上繁复的头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脂粉春秋 中国历代妆饰》

之后清兵入关,清朝取代明朝。

满清文化以男权为尊,女子依附于男子,妆面要求古典含蓄。

于是“曲眉细眼”成了主流,柳叶眉+点绛唇,看起来惹人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绛唇有点像现在的咬唇妆,口脂上嘴唇不涂,下嘴唇只涂里面,外面不涂。

《延禧攻略》里多位妃子基本上都化的这种唇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似简单的妆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背景,也是观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

古典妆容中蕴含着姹紫嫣红的美,放在如今泛滥成灾的古装剧里,统统变成了“超绝假睫毛+韩式一字眉”。

难怪经常有观众吐槽,布景再还原、头饰再繁复看着也容易出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架空历史的玄幻仙侠小说不论,那些有明确时代背景、有史实可借鉴的古装剧,能不能少一点糊弄,多下些功夫。

把服道化的基础关过了,给观众喂点细糠啊?

主角们顶着格格不入的现代妆容、跨越时空的妆面样式,怎么让大家沉浸式代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