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游新闻签约摄影师 熊波 作品 图片编辑 吴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古盐田,是世界上唯一最原始的手工晒盐的地方,从唐朝中晚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2024年10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芒康古盐田是纳西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注满褐红色卤水的3400多块盐田错落有致,形成的壮美景观成为澜沧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盐田是在澜沧江边的陡坡上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下面一层是存储卤水的盐坑,盐田里卤水长期渗漏结晶形成的钟乳盐倒挂在盐田下方,宛如水晶宫般瑰丽。这种盐可以食用,也可以采收倒入卤水池提高卤水浓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用木桶从河床的盐泉背卤水的重体力劳动已改为用水泵将卤水抽上来直接灌在盐田里,大大减轻了盐民的劳动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用木桶从河床的盐泉背卤水的重体力劳动已改为用水泵将卤水抽上来直接灌在盐田里,大大减轻了盐民的劳动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灌入盐田的卤水被阳光照射和江风的吹拂逐渐蒸发结晶变成晶莹剔透的盐。晒盐过程中,盐民用特制的刮刀对盐粒进行翻晒,盐田里就会形成犹如红布画上的白色菊花。由于盐田土质的差别,澜沧江东边产白盐而西边产红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至今,晒盐、制盐工作基本由纳西族女人完成,男人们则赶马帮通过茶马古道将盐巴运到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市县和藏区更远的地方贩卖或交换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至今,晒盐、制盐工作基本由纳西族女人完成,男人们则赶马帮通过茶马古道将盐巴运到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市县和藏区更远的地方贩卖或交换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至今,晒盐、制盐工作基本由纳西族女人完成,男人们则赶马帮通过茶马古道将盐巴运到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市县和藏区更远的地方贩卖或交换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晒好的盐,用刮刀把盐粒刮出扫在一起,沥干装袋后背回家。澜沧江西岸的红盐很受牧民青睐,牦牛、绵羊等动物吃了红盐不仅膘肥体壮而且不易生病,村民用来泡脚除湿更是一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晒制的盐采收后,要对盐田进行维修,在盐田里铺上细沙拍打结实、田埂筑牢后再灌卤水进行下一轮晒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晒制的盐采收后,要对盐田进行维修,在盐田里铺上细沙拍打结实、田埂筑牢后再灌卤水进行下一轮晒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晒制的盐采收后,要对盐田进行维修,在盐田里铺上细沙拍打结实、田埂筑牢后再灌卤水进行下一轮晒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纳西族村民十分注重团结互助,哪家需要制作或维修盐田、收盐运盐,一呼百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目前藏区已经普及碘盐,但当地村民仍以制盐销盐为重要收入来源加以坚守和传承。古盐田的传统制盐工艺和纳西族民风民俗的悠久历史成为藏区一道独特的人文奇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而倍受世人关注,目前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加达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兴起了数十家民宿农家乐,但当地村民仍将古盐田视作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加以传承和坚守。他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维系着世界上独特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