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亡,是所有人都不愿面对的一个话题。

往往死亡带给人的感觉只有狰狞、可怕、遗憾、痛苦。

但有这样一张画,被誉为“艺术史上最美的溺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约翰·艾佛雷特·米莱 1851-1852

111.8×76.2cm

存于英国伦敦泰特不列颠博物馆

画中采用了大片鲜明的色彩,整片的翠绿映入视野,星星点点的斑斓花朵充斥整个画作。女子衣服四散展开,静静地躺在湖中,白皙如雪的肤色,似乎已经到了濒临溺亡的时刻。

但在她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恐惧,她微启双唇,甚至在轻声歌唱,叹息、哀痛的情感正从浓郁的画作氛围中流淌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画出自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之手。

作为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米莱在23岁时,用了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经典作品,从此名声大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奥菲莉娅》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世经典,一方面来自于他对人物肖像美感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细节融进了画作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莱严苛的重视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的细节,甚至水草在水里的舒展变化都被绘制的如此细腻:“(米莱)笔下的花是如此逼真,以至于一位植物学教授无法带学生下乡,便带他们去看《奥菲莉娅》中的花,因为它们和大自然一样具有启发性。”

同时,米莱也利用自然界的象征主义,进一步传达奥菲莉娅的故事和情感。《奥菲莉娅》中,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右侧还隐藏着一只知更鸟。

知更鸟也被称为“上帝之鸟”,英国传说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知更鸟飞往耶稣耳边唱歌纾缓他的痛楚,而知更鸟胸前红色的羽毛便是耶稣的鲜血所染。

画面中的知更鸟,不知是歌颂奥菲莉娅的纯真美好,还是为她吟唱婉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磕磕绊绊经历了11个多月的时间,米莱的《奥菲莉娅》终于问世,人们惊异于这场美丽的悲剧,《奥菲莉娅》也成为西方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莱斯描绘奥菲莉娅的头部草稿

百年以来,无数画家、艺术家效仿此作。直至今日,还被一次又一次的作为时尚界、演艺圈的创作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奥菲莉娅》

19世纪50年代其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作有《释放令》(1853)、《盲女》(1856)等优秀作品。并作有风景画和人物画。1896年出任皇家艺术科学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盲女》

米莱斯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尤以描绘浪漫历史场景和孩童为主题的作品居多,还为维多利亚王朝许多显贵画过肖像。《盲女》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题材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奥菲莉亚》是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米莱斯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END -

本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分享

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