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军队开展了一场“反教条主义”运动,其初衷本是为了整顿部队风气。但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了谋私的工具,时任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正是在这场运动中遭到了过度的批判,就连总参谋长的职务都被撤了,直接被降级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
粟裕19岁就开始了革命之路,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位列十大大将之首。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屡出奇兵,甚至歼灭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师”的国民党军第74师,一度让国军将领闻风丧胆。因为超强的军事指挥能力,粟裕还在198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然而粟裕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政治敏感度不高,导致他因为在建国后有三次重大失误。
首先就是攻打马祖列岛事件。1955年,包括副司令皮定钧在内的诸多南京军区将领奉命参加了粟裕组织的会议,这场会议实质是一场作战会议,粟裕向他们部署了同时攻打马祖三个岛屿的计划。然而建国之后毛主席才任命萧劲光大将为海军司令组建海军,因此当时我国的海军力量非常薄弱,根本不可能同时支撑三个岛屿作战,而且与毛主席一贯提倡的集中力量的原则相背。
迫于无奈,南京军区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央军委。当时负责主持军委工作的正是彭老总,他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立即叫来粟裕责问,就连陈赓大将都受到了牵连。尽管粟裕向彭老总解释,此事只是为了提前做准备,还在计划阶段。但粟裕这种越过国防部安排重大战事的越权行为在制度森严的部队无疑是重大错误。虽然毛主席和彭老总事后都没有追究吗,但还是在为日后之事埋下了祸端。
其次就是“挟洋自重”,即1957年访问苏联期间的涉外事件。当时粟裕奉命到苏联进行访问,他认为我国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因此就在与苏联总参谋长进行会晤时提出了借阅苏军相关方面的资料。总参谋部作为国防部的下属单位,二者是不存在分工问题的,因此粟裕的请求明显不当。而且访问流程都是事先计划好的,此事并不在计划之内,更没有得到中央批准,严重违反了外交原则。
最后就是志愿军回国事件,此事也是粟裕被批判的导火索。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门饭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大批志愿军分批回国。但是为了防止敌军对三八线以北地区进行反攻以及帮助朝鲜战后重建,一部分志愿军部队奉命留在朝鲜。但就在1958年2月26日,粟裕并未向毛主席和彭老总请示就以总参谋的名义直接下令5个志愿军作战单位回国。
其实这些志愿军的回国计划国防部早已规划好了,粟裕此举打乱了国防部的计划。而且按照规定,粟裕是不能够单方面调动大规模的作战部队的。虽然粟裕在事后解释他只是忽视了“落款细节”,但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恶劣,而且这已经不是粟裕第一次“越权”行事了,因此在此事后粟裕就上了军委的批判名单。
1958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粟裕成为了主要的批判对象。这次会议照例是由彭老总主持,最初也仅有贺老总,陈老总等11人参加。但随着事情的发酵,参会人员越来越多。在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下,所有军队的高级将领几乎都参加了会议。叶飞上将,王必成中将、陶勇中将三位粟裕大将昔日下属均被要求在会上“揭发”他,但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
叶飞上将作为三人中军衔最高的,而且是粟裕大将的得力干将,自然是成为了“策反”的焦点。然而面对众人的劝说,叶飞一直无动于衷,用沉默表明他的态度。相比叶飞上将,王必成中将也毫不逊色。他在批判会上为粟裕大将仗义执言,用真挚的语言向众人表达了自己最粟裕的敬佩之情。陶勇讲解的方式则是三人中最有趣的。
陶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跟随粟裕,因为作战勇猛,被称为“拼命三郎”。当主持人邀请陶勇上场发言后,他一本正经的拿出了一份发言稿,参会众人都以为陶勇要对粟裕大批特批。殊不知,陶勇开口就表明自己没有文化,稿子是某位首长给他写的。此话一出,大家自然明白怎么回事,尴尬的主持人只能立马打断陶勇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