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练习

龙某某,男,11个月。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

处方:——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茯苓四逆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

上期原医案

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起初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拟茯苓四逆汤如下: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

按语

少阴心肾阳亡阴伤,虚阳浮越而烦躁。又神惫气喘,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脱象备矣。恐阳亡而阴不能继,急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阴,交通心肾。待阳回津复,坎离既济,则烦躁自除。切勿清热除烦,以寒治寒,否则,残阳游冰,祸不旋踵。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伤寒附翼》: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版权申明:

1、文 源: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责任编辑,微信:ycyd11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