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失利是渡江战役以来,解放军少有的重大失利,金门由此长期成为台湾当局在两岸军事对抗的最前线,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金门前线大都是相对平静的。但是,1958年8月23日,驻守在厦门前线的解放军对金门岛实施大规模炮击,由此掀开了两岸20多年金门炮战的序幕。在这场炮击中,金门守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金门守将胡琏侥幸生还,前来视察的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受伤,最惨的莫过于三位副司令官阵亡。面对如此惨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台湾的蒋介石听闻这个消息,却连声说好,这其中有什么内情和逻辑?

1958年金门守军遭到大规模炮击损失惨重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金门岛的平静突然被打破,数万发炮弹落到了国民党守军阵地上,金门岛陷入一片火海。那么,在保持了9年的相对平静后,毛主席下达了炮击金门的命令,这会是解放台湾的前奏吗?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1958年7月,美国军队入侵黎巴嫩,镇压中东人民革命,制造了中东事件。为转移世界人民的视线,竟在台湾海峡地区大量集结武装力量,公开威胁要把它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对中国人民进行战争挑衅。台湾国民党当局乘机叫嚷“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命令其陆海空三军进入“特别戒备状态”,妄图“反攻大陆”,蒋介石还不断向金门、马祖等岛屿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马两地的兵力已达10万之众。台湾海峡的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鉴于中东事件发生后的国际形势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军事局势,多次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作出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和炮击金门的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击金门的阵地

在当天的三轮炮击中,国民党守军对此毫无准备。当时下午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正在金门前线视察,金门防卫司令长官胡琏和3位副司令陪同视察,第一轮炮击的时候,国民党官兵正准备举行的周末会餐,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正同金门防卫部司令长官胡琏散步;中将、副司令长官赵家骧,少将、副司令长官章杰,中将、澎湖防卫部副司令长官吉星文等三人在桥头聊天,听到炮弹破空来袭的声音,反应敏捷的胡琏马上抛下旁人,一个箭步躲到了距离最近的防空洞,俞大维动作稍有迟缓,受了轻伤;而在桥头聊天的3位副司令官就比较倒霉,无处躲藏,官章杰和赵家骧当场毙命,吉星文受重伤,很久就不治身亡,当天国民党守军损失6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试图逼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金门炮击的消息让蒋介石不怒反喜

金门遭到炮击,3位将军阵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他听后,先是眉头紧锁,继而眉开眼笑,大声说:"好!好!好!"周边的人还以为蒋介石气糊涂了。但是,蒋介石是打心眼里感谢老对手毛泽东的炮击,这场炮击虽然给金门守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对压力重重的蒋介石来说,却不亚于一场及时雨。因为此时的美国人给蒋介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试图迫使蒋介石从靠近大陆的金门、马祖撤军。美国这样做有着深刻的利益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门战役失利后,我军高层曾作出过深刻反省,认为过于轻敌,没有考虑到渡海作战和陆上作战的重大区别,并积极厉兵秣马,准备在合适时机再次进攻金门。但是,这一计划很快被朝鲜战争的爆发所打断,由于美军将注意力集中在朝鲜战争,美国不希望蒋介石在台湾海峡一带制造事端,进而招致解放军的报复进攻,因此对台湾对大陆的军事行动进行严格约束。而大陆方面也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朝鲜战场,也不愿意多线作战,因此,金门前线保持了少有的平静态势。

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腾出手来,决意进一步干涉台湾内部事务,1954年12月,美台订立《共同防御条约》,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问题复杂化。1957年12月起,美国先是中断中美大使级会谈,继而纵容台湾蒋介石集团对大陆沿海骚扰破坏,使台湾海峡再次出现紧张局势。与此同时,美国试图逼迫台湾当局从靠近大陆的金门、马祖撤军,固守台湾本土,进而形成“两个中国”对立的态势。但是,蒋介石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他虽然反对共产党,但也不愿意做分裂国家的历史罪人,依然提出“反攻大陆”的口号。美国对蒋介石这样的态度很是不满,曾试图在台湾当局内部策反重量级人物取代蒋介石,所谓的孙立人“兵变”事件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此时的蒋介石可谓是诚惶诚恐。

要想保住台湾就不得不依靠美国人,但本质上是讲究大一统的蒋介石绝不甘心放弃金门和马祖,但是拒绝美国人,就必须有十分过硬的理由,否则就交代不过去。而远在北京的老对手老朋友毛主席高瞻远瞩,很快就洞悉到了美国逼迫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的险恶用意,金门和马祖固然重要,但如果得到这两个地方的代价是形成了“两个中国”,金门和马祖还不如留在蒋介石一方。因此,毛主席下令炮击金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保持祖国大陆与台湾当局之间的联系,故意制造紧张气氛,给蒋介石留下坚决保卫金门和马祖的绝佳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间遭到炮击的金门岛

蒋介石很快就明白了金门炮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就使得自己有了据守金门、马祖的绝佳理由,美国的图谋也就难以得逞。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打算利用这次炮击的机会,迫使美国人彻底跟自己绑在一辆战车上。他很快就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中共炮击金门,是进攻台湾的前奏。金、马是台湾的屏障,自动放弃这些岛屿,等于大开门户。因此金马必须固守,即使国民党独立作战,也绝不后撤。”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被迫同意据守金门、马祖

金门炮击的消息也让美国大吃一惊,因为此时美国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到中东地区,无暇顾及遥远的东亚地区,而蒋介石关于坚守金门、马祖的强硬表态更加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着急上火,据说他3天3夜都没睡好觉。在他看来,金门、马祖失守,台湾也就保不住了,这将威胁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甚至冲绳未来的安全……因而将使美国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森豪威尔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向大陆发出警告,如解放军图谋夺取金门、马祖,美将视为威胁和平,将作出强烈反应。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也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方面表达合作的善意。早在金门炮击之前,周恩来在接见原“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进一步提出:“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之后,中央又委托居住在香港的章士钊给蒋介石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1958年9月10日,也就是炮轰金门的第19天,周恩来在京秘密会见了曹聚仁,再次托他给台湾带话,大陆准备停火7天,意在让蒋军补给金门、马祖,但前提是绝不能让美国飞机军舰护航。而此时蒋介石就是要将美国人拉下水,他向美国提出了武装护航补给金门和马祖的要求,美国迫于无奈,被迫同意为台湾护航,但是,解放军受命只打蒋介石军舰,不打美军,美军看到蒋舰被攻击,也不敢开火,只会吓得躲到公海上去。

10月5日,曹聚仁化名“郭宗羲”再一次在《南洋商报》发表文章,向蒋介石透露中共中央准备停火7天的消息。果然,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美国人总有一天会抛弃你们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宣布暂停炮击7天:“为了人道主义,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暂停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果护航,不在此例。”

美国派人来到台湾,再次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固守台湾,遭到拒绝。为了保护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美国只得同意台湾继续防守金门、马祖。

毛主席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金门就是套在敌人脖子上的绞索”,把金门留给敌人,就破坏了敌人想要分裂独立的企图。把金门留给国民党,一定程度上给蒋介石保留了“反攻大陆”的希望,因为在蒋介石看来,金门是重要跳板,这样就保留了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

小结

炮击金门是毛主席和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特别是台海局势的变化情况,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它是一种惩戒式的军事行动,目的并不是要占领靠近大陆的金门岛,而是为了支援中东地区人民斗争、分散美帝国主义的注意力;打击台湾当局加紧军事演习和空中侦察,骚扰大陆的行为,更重要是对美国试图迫使蒋介石弃守金门和马祖,固守台湾,进而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有力反对,这一军事行动给金门守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特别是3位高级将领阵亡,对军队士气打击很大,但客观上给正陷入美国重重压力的蒋介石提供了一个解围的绝佳时机,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听闻金门遭到炮击损失惨重,不怒反喜,连声叫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