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课程除了种种地、摘摘菜,还有哪些形式,还能发挥哪些育人功能?校园实践活动如何与学科常态化深度融合,以打通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让学生充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如何让生活课程触动人心,内化为学生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如今,在火热的劳动教育背景下,这些问题值得深思。针对这些问题,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曹阳结合该集团东校区小学初中部的做法——构建“生命·生活”课程,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并于近日在《中国教师报》发表题为《学习回归生活化 课程具备生命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真实生活中解决真问题
“这款‘缤纷水果饮’味道确实不错,但是定价是否有些高”“我们可以在合理压缩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利润率,薄利多销的同时让更多人能品尝到我们的‘创意’”……“紫·憩”水吧环境舒适、灯光温馨,几位“经营者”围坐吧台,正热烈讨论着如何让新饮品的价格方案顺利通过下午的听证会。
这并非发生在商场店铺的一幕,而是学校的真实育人场景。“紫·憩”校园水吧是学校的一处“网红打卡点”,有正式的经营许可证。水吧的管理与运营都是由学生社团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自主开展的。负责经营的学生从食品营养和安全、水果品类的选择、成本核算与经营管理等知识学起,走出校园,走进市场、奶茶店、咖啡厅做调研,制订原料采购方案、实操饮品制作、开发创意新产品,在新品上市后还要做质量追踪、服务调查等工作,在几乎完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市场经营活动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学校正式注册的五育实践产品品牌——“深高学创”的美誉度。
除了“紫·憩”校园水吧,学校还建设了“紫·耘”农场、“紫·膳”厨艺工坊、“紫·境”科技生态园等“紫”系列创意劳动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所支持的不仅是富有挑战性的创意劳动实践,更多是在制度与管理课程的统筹下,实施从产品设计规划课程,到生产加工课程、经营流通课程,再到品牌形象课程的“课程链”,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闭环。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奶茶配料的添加比例和成本的最佳组合”“成本核算与价格听证会定价方案”“饮品年度包装设计大赛”等项目式学习,学校将劳动实践课程与各学科贯通融合,帮助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当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用“紫堡币”实现“知识付费”——将问题“外包”给有兴趣的同学,或者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社团。这套校园虚拟货币系统不仅是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底层逻辑”,其本身也是课程资源。学生每年都要参与“紫堡币”年度纪念钞的设计活动。学校的相关实践成果“基于虚拟货币的‘五育RBI融合课程’创新评价”入选了2023年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在真实体验中厚植生命感
2023年8月,校园里来了“新朋友”——两只可爱的羊驼。学校把羊驼引入校园并非为了“取悦”学生,而是把它们当成实现“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课程目标的资源。
一入校园,两只羊驼便迅速成为“校宠”。学生日常讨论的话题常聚焦在“羊驼喜欢吃什么”“它们的进食量、粪便是否正常”“它们会生宝宝吗”之类的问题上。学校还将羊驼“人格化”,与全校师生共同组建“魔法家族”——教师是“知识魔法师”,雌羊驼是“情绪魔法师”,雄羊驼是“意志魔法师”,学生则是“行动魔法师”。由此生发的聚焦生命教育的“魔法家族课程”也成为“五育RBI融合课程”的重要板块。
“我为羊驼命名”活动是课程的起点。经过评选,学生刘天煦的方案“驼铃与驼宝”得到了最多认可,集团校长宋德意亲自为刘天煦颁发“最佳创意奖”证书;“我与魔法师的故事”年度征文比赛佳作纷呈;两只羊驼充满创意的卡通形象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温情一小时”亲子互动课程受到家长的追捧。除了普及性的羊驼养殖课程,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魔法师守护者联盟”,开展羊驼健康观察课程、宠物心理疗愈课程……
2024年4月,学校的“实践大思政理念的五育RBI融合课程”荣获深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连接世界 激活内驱力
2024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工作,要求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试点学校在不改变现有学科课时安排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变换教学场景,单双周轮流安排3—5年级学生上半天校外课、半天阅读课。
作为第一批试点校,学校将“生命·生活”课程深化、延展,分学段开发“万物时空”“岭南风物”“奔赴未来”等系列课程。其中,三年级的“万物时空”课程以科技、科学、科创为主要内容;四年级的“岭南风物”课程以广东、深圳、坪山及周边的名胜古迹、烈士陵园、名人故居以及有代表性的人、物、风土人情等为主要内容;五年级的“奔赴未来”课程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各职能部门,了解职能部门的工作属性,是学生生涯规划启蒙课程。这些课程都直指学生的生命和生活。
地处深圳市坪山街道、距离学校仅3公里的“大万世居”是具有典型客家风格的建筑群,但知之者甚少。在第一次“每周半天计划”中,学校将“‘T·A·N’秘大万世居”作为活动主题,设置“从大万世居走进客家文化”“以审美视角看客家建筑”“我为客家文化代言”3项活动,将语文、美术、英语3个学科融合起来,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客家历史、客家建筑的风格、客家的风土人情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并自制明信片,用中英文双语宣传大万世居。
类似这样的“探秘”课程还有很多。例如,到坪山区的金龟小镇探秘自然资源,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到大亚湾核电站探秘核电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核电的安全性能以及社会效应;到中医药公司深入体验,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都体现了学校对“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活技能、生活态度”教育的基本策略。
“生命·生活”课程基于真实情境,激活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弥补精神世界和能力水平发展的短板。学校通过空间功能创新、课程内容创新和资源方法创新,打通校内校外,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健康成长。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