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建国,但濒临缅甸的云南勐海边境地区的局势仍比较紧张,国民党的军队被赶出国境后,有一部分躲进了边境辽阔的原始森林中,为勘察残军动向,探明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状况,当地筹建起一支“边疆民族武装工作组”,走向了大山深处....
而这,
正是老班章寨子与外界的首次接触,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座寨子的变迁与兴旺。
阿卡人与老班章
1952年春,“边疆民族武装工作组”筹建完毕,其中组长张明,为解放军某部政治指导员,组员小李,为张明的通讯员,另外还有两名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学员,分别是布朗族的阿布和傣族的岩章。
一行人从勐混坝子找到了一条被荒草掩盖的土路,一路勘查村寨、原住居民、道路等情况,走着走着,就扎进了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在这种地方行走,还要提防敌军的偷袭,几个人都是紧绷着神经,丝毫不敢放松。
突然,“嗖”的一声,一支利箭擦着张明的耳边而过,深深地扎在了其身后的一颗大树中,机敬的小李从腰间撸出“盒子炮”,连撸带上膛,已经对准了箭弩发出的地方,阿部和岩章也将枪口横了过去。
“不准动家伙!”张明急忙大呼一声,并抬手制止了已经准备射击的众人,话音刚落,一个身影顺着摇动的树枝和草丛,消失在了茫茫的雨林中,眼见众人疑惑不解,张明转身从茶树上拔下箭弩说:
“这支箭只是一个警告,如果他真心要伤害我们,在这种距离下,箭弩一定是穿喉而过。”
对这里非常熟悉的原住民阿布接过箭弩一看,肯定地说:队长说的对!这是百射百种的阿卡人射的(早年当地对爱伲人的称呼)。“张明一阵高兴:这说明我们已经接近了生活区啊,走,寨子就在附近!”一行人从射弩人消失的方向寻找,又找到了一条小路,顺路而行十多分钟,又翻过一座梁子,一座小小的村寨赫然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众人只见灰黑色屋顶的干栏式草房错落有致,就建在古茶树和芭蕉树的绿荫之中,寨心是一小片空地,房屋规律的向四周扩散,仿佛湖面涟漪,阵阵炊烟从茅草房的缝隙中挤出,学过一些诗文的小李不仅赞叹道:阡陌交听,鸡犬相闻,好一番桃花源景象。
这时,阿布瞥见远处走来一个头发披到肩上,衣衫褴褛,脸孔黝黑的人,便欢喜地大叫起来:“老乡,老乡!”哪晓得这人听见喊声,掉头拼命就跑....
这里,正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老班章。
老班章人的艰难岁月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前,大部分老班章村民还在以狩猎为生,而作为一个“直过民族”,这里对耕种技术的熟悉程度也比不上平原地区,再加上这里的土壤是砖红色的酸性土壤,虽然生长出的茶树枝繁叶茂,但却不太适合水稻等粮食的生长,导致这里的人想要吃饱饭,都是一件大难事。
老班章村里的老人透露,因为穷,村里的男人娶不起媳妇,曾有十年都没有办过一场婚礼喜事,村小学也因生源不足而关闭,因为这里经常下雨,路太差穿鞋容易摔倒,村里人连鞋子都不穿,
遇上灾年,整村人都要去别的村子讨饭吃,才能艰难活下去。
到了80年代,老班章人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些,不过为了填饱肚子,寨里很多孩子从小就没学可上,只能做些简单又繁重的家务,长到十五六岁时,大多选择徒步走个几天几夜到勐海县城,再坐火车南下打工,做些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的营生,留在寨里的人,种的旱稻和玉米有时还不够自家口粮,主要靠养猪养牛养家糊口。
以前,茶叶是一门不值钱的营生,虽然寨前寨后都种有不少大茶树,但当时只有布朗山供销社会收购老班章的茶叶,当时茶叶分为三个级别收购,一级茶要求芽头小,揉捻为紧条,条索统一,
而老班章的大树茶芽头大,嫩芽长,无论怎么做也评不上一级标准,也就很难卖得出价。
不过,茶叶虽不值钱,但也是老班章人难得的收入来源,由于交通不便,老班章人需要扛着茶叶,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运茶到供销社,很多村民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每次都是背着七八十公斤过去,拼着虚脱的风险去卖茶的。
卖茶时,老班章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背着过去的茶叶,连最差的级别都评不上,这种级外茶供销社是坚决不收的,茶农们只能将辛苦背来的茶叶像垃圾一样倒掉,如今很多老人提起这段往事时,都是心有余悸,无比心酸。
然而,即使日子如此艰难,困苦的老班章人,也不愿再像祖先一样因为贫穷继续迁徙,而是顽强地扎根在大山的深处,世代守着祖先们种下的茶树,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对茶叶的坚持,老班章人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脱贫致富的老班章
1992年,在村里走出的少数民族干部杨广才的帮助下,老班章村民共同集资十三万元将电线拉到了村里面,实现了全村通电,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有人以5元一公斤的高价,少量收购老班章的大树茶鲜叶,老班章人终于看到了曙光
2002年,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条贯穿整个布朗山区的扶贫公路,虽然只能在旱季通车,但也是班章茶区通往外界的最重要道路,让山里原本不值钱的茶叶木材能够运出去,也让老班章人告别了靠人背马拉进行运输的时代。
2003年,普洱茶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云南茶科所以每千克13元的“高价”收购了700斤老班章古树茶用作研究,发现这里的茶叶茶多酚含量高达4.6%,是难得的优质茶叶,
拉开了老班章以茶致富的序幕。
2004年深秋,在茶农们忙着种玉米时,村里来了群广东人,以50元一公斤的“天价”统一收购春茶,雨水茶,老黄片,此后数年,老班章的茶价连续大涨,
到2007年清明节之前,老班章的茶价高达1400元一公斤。
在正在此时,普洱茶的虚假泡沫被迅速戳破,市场一夜崩盘,而大山深处的老班章还不知外界的巨变,只知道自家的茶叶由卖不出去了,这一年,整个老班章村积压了7吨茶叶,很多不善于规划自己生活的哈尼族村民,都感到了空前的迷惘,一些老人更是回想起当年被贫穷支配的恐惧。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2008年初,在广东企业家陈升河的主导下,经县、乡政府的牵线,陈升茶业决定出资数百万元在老班章建厂生产,并签订了三十年的原料统购合作协议。
期间还有一场小插曲,“陈升号”需要占村里很大一块地作为第一初制所,引起了大规模反对,村民还怀疑村长“三爬”收了外人的好处费,无论他说什么都不愿相信,好在时任勐海县政法委副书记的杨广才及时回到老班章,苦口婆心地劝说,大部分老班章村民最终同意了“陈升号"的协议。
为了充分利用这里的茶叶资源,共同打造老班章茶品牌,陈升茶业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还派人指导村民除草、施肥、修剪、采摘、炒制等一系列工艺,将老班章茶做大做强。
在村民们的心中,陈升河无疑是老班章的贵人,
“当初有政府带着他进来,我们才放下了戒备,因为信息闭塞,我们过去吃了不少亏,陈老板就讲外面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茶叶怎么做才好喝,初制所怎么建设,怎样保护茶叶价格...“
在得知村民们对2007年的茶叶暴跌心有余悸时,陈升号还向村民们保证:无论未来茶叶市场如何,我们最低的收购价,都不会低于最开始的1公斤100元,每年具体的价格由市场考察和村民协商共同决定。
茶叶收购合同也是5年一签,到期了随时可以出去,2008年,几乎每户老班章村民都签了这样的合同,十多年过去了,
在老班章毛茶动辄数万一斤的今天,依然有40多户愿意和陈升号合作,感情深厚可见一般。
2009年,借着名山古树热潮的春风,在陈升号与老班章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老班章古树茶仅用数年时间,就从小有名气的区域性茶品,一跃成了普洱茶界家喻户晓、当之无愧的“茶王”,老班章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3年,老班章风头正盛,进山购茶的客商络绎不绝,村民总收入多达数千万5元,其中多为现金流,为解决老班章茶农的存取款难题,全省首家“村寨银行”——勐海县农村信用社老班章分社成立,老班章人真正靠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举村逃荒的偏远山寨,到普洱茶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世界茶叶第一村”的云南最富裕村寨,
老班章人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扶贫,离不开陈升河先生的慧眼识珠,更离不开千百年坚守着茶树,世代清贫的老班章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