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黎明时分,一辆白色巴士披着微弱的星光,穿行在安徽芜湖市区的街道,驶向南京的禄口机场。在这背井离乡的时刻,车上的人用眷恋的目光,盯着窗外熟悉的街景,而他们的心身,又无比坚定地奔赴遥远的新疆。

殊不知,同样的场景,从2012年延续至今……

12年来,远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芜湖市干部人才,一批接一批,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续写着安徽芜湖市和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两地交流互鉴团结互助,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如滴滴甘露润物无声,滋润着和布克赛尔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

奉献——万里奔赴

2012年2月18日,和布克赛尔县传出喜讯:明天,来自安徽芜湖市“友好援疆”干部人才抵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组织部、县教科局和卫健委等部门早就研究好迎接干部人才的分配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和布克赛尔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塔城地委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俊丽感慨地说:“‘友好援疆’是芜湖市与和布克赛尔县的共同创举,没有任何政治待遇,没有丝毫回报,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凭的是初心使命,讲的是真感情、纯情怀。”

窗外虽是冰天雪地,但大家心里都揣着一份热气腾腾的期盼。

2月19日凌晨3点,来自芜湖市中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十四中学等12家单位的30名干部人才到达和布克赛尔县。

“友好援疆”这份缘,跟时任和布克赛尔县副县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分不开。

2011年,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被组织选派到芜湖市镜湖区挂职锻炼。期间,随着两地领导交流的不断深入,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她挂职期满,即将回新疆之时,她向芜湖市领导提出建议:针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的医疗、教育等,能否给予人才支持。就这样,促成了“友好援疆”。

如今,已有10批、174名干部人才在受援地开展援疆工作。

医者——厚德笃行

“友好援疆”干部,像是青弋江的一缕缕微波,像是赛尔山草地的一颗颗晨露,折射着太阳的光辉,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42岁的费世早是首批“友好援疆”医生,时任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他中断了博士学业,报名来到和布克赛尔县。

费世早儒雅干练,一副眼镜更衬出了他的成熟稳重,他说:“我是医生,国家培养我很多年,到边疆服务是义不容辞的事。”

费世早和其他6名医生分在了和布克赛尔县人民医院工作。上班没几天,他就发现,高血压患者很多,究其原因,大多是当地的饮食习惯导致。而高血压是脑溢血、脑梗死等疾病的主要诱因,一点都马虎不得。

于是,费世早因地制宜从饮食入手,把梳理出的高血压患者宜食和忌口的东西,写在卡片上当“药方”给患者。无论是在医院坐诊,还是下乡义诊,他都要再三叮嘱患者,直到患者听懂了才罢休。

当时,医院内科只有4名医生,什么病都看。作为专科医生,这让费世早倍感吃惊。他明白,援疆期只有短短3个月,必须争分夺秒工作才能对医院有所帮助。

于是,只要有机会,费世早就手把手地教,倾其所有地带,努力让医护人员尽快提高诊疗水平。赵咏梅就是佼佼者,她现在是全院内科业务水平最好的医生之一。

赵咏梅说:“刚开始,我们都不太适应费医生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方式,但不久之后就明白了,他是想在短时间内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援疆的经历,让费世早对家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影响到了家人。

2015年,费世早因车祸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医院动员医护人员到南苏丹维和部队做志愿服务。在他的鼓励下,同在一所医院工作的爱人鼓起勇气到南苏丹志愿服务一年。

2023年8月,芜湖市镜湖区人民医院的中医专家宛新军,风尘仆仆来到和布克赛尔县蒙医医院。他带来了全新的中医“麦粒灸”疗法,针灸用的针从0.30毫米变成了0.18毫米,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而且治疗效果明显。

今年64岁的和布克赛尔镇巴格茨社区居民卡格德尔·甘定是一名老驾驶员。2023年7月,他在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建议手术治疗,但他想保守治疗。

一个多月后,卡格德尔·甘定在卫生间跌倒,腰疼加剧,3个月没出门。

2023年11月22日,和布克赛尔县蒙医医院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了解到卡格德尔·甘定的病情后,决定接送他到医院治疗,主治医生正是宛新军。

针灸10天后,卡格德尔·甘定病情好转。3个疗程后,便可以拄着拐杖自由走动了。

卡格德尔·甘定的妻子乌尔拉加甫·桃花说:“如果没有宛医生,我丈夫可能就瘫在床上了。”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患者蜂拥而至,宛新军忙的时候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

在县医疗系统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的柳玉君,对“友好援疆”医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他说:“援疆医生的言传身教,确实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当地医护人员,对提高全县各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功不可没。”

师者——甘为人梯

教师职业,有许多形象的诠释:园丁、蜡烛、人梯……对“友好援疆”的老师而言,诸多“皇冠”加冕于一身也不为过。

多年来,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引领着受援地中小学“后发赶超”。

今年秋天,第十批“友好援疆”的老师如约而至,其中有一对“夫妻档”——许国和束红格外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国,一位敦实憨厚的汉子。去年到县第一中学任英语老师。今年,他开启了第二轮援疆之旅。9月4日,爱人束红也加入了“友好援疆”队伍,来到县第一小学任数学老师。

在别人眼里,许国的“友好援疆”之路,失去的太多:第一次援疆,辞去了校长职务;第二次援疆,放弃了到县城一流学校工作的机会。

许国说:“援疆经历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生价值最好的体现。选择援疆,我无怨无悔。”

许国的父亲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就这样,带着亲人的祝福,许国踏上了和布克赛尔县的土地。

束红说,去年,许国每天都通过视频“汇报工作”。从他的言谈中,能感觉到他过得很充实,逢年过节总会有同事请他到家里做客。

“来之后,让我找到了爱人再次留下来的理由,这也成了我援疆的动力。唯一放心不下就是4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束红轻咬一下嘴唇,撩了撩齐耳短发说,但还是没有掩饰住眼眶里闪烁的泪花……

今年,许国挂职副校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力促县一中和原学校结对,实现智慧教育平台的“双师课堂”,让更多师生受益。

和束红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了不起”的老者。在飞机上,他显得局促不安,因为去的地方离家4000多公里,海拔1300米,是家乡的100倍。

“高原反应会不会突然造访,如果真是那样,援疆之路就将戛然而止,那将是后半生最大的遗憾……”他一直在纠结这事。

直到飞机降落在克拉玛依古海机场,换乘中巴车奔赴受援地,他又惊又喜又纳闷:“高原反应怎么没有?”

他高兴得像个孩子,第一个抢着下了车。望着夜空中的繁星,他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略有凉意的空气,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的微笑突然绽放,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

老者叫薛建平,今年62岁,是芜湖市弋江区火龙岗中心学校原党支部书记、校长。

早在2015年,薛建平就想援疆,但因担任学校领导一直没有成行。

2022年11月,薛建平光荣退休,结束了43年的教师生涯。但那个“援疆梦”仍时不时跳出来“刺激”他。

时至今日,10年后,终于圆梦。

“一进宿舍,我的心定了,一切顾虑都打消了……”说这话的时候,经历过风雨的薛建平,眼眶也禁不住湿润了。

科技——“智”绘农业

农牧业是和布克赛尔县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因技术人才短缺,项目支持少,绿色发展有“底色”没“成色”。

2023年,根据和布克赛尔县的需求,芜湖市派出农业方面的干部人才。

当年8月,从事农业工作15年、时任芜湖市弋江区农业农村水务局城南圩水利管理处主任的周甄宝,作为第九批“友好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和布克赛尔县农业农村局。

当时,局里在“天山英才”“塔城英才”等人才项目上处于空白和停滞状态。鉴于此,周甄宝明确了努力方向,想以争取项目为突破口,为“友好援疆”开个好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班不到30天,周甄宝就主动请缨牵头编制新疆山羊保种、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等多个“三农”骨干人才培养项目,但无果而终。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次项目申报的失败,对周甄宝打击很大。局领导、同事的宽慰和鼓励,把他搁在心头的包袱卸了,压力又变成了动力。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周甄宝沉下心、俯下身,把基层干部当朋友、把村队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当老师,和他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找到了失败的症结:“复制”“粘贴”是行不通的。

于是,周甄宝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成功申报了和布克赛尔县秸秆微贮饲料化技术人才引进项目。

项目总投资404.6万元,新建钢结构草料库棚2000平方米,购置了棉花秸秆收割机、棉花秸秆柔丝粉碎除尘机等设备。引进了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扎实推动查和特乡饲草料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预计,项目完成投入使用后,将帮助当地种植户每亩节省秸秆粉碎还田费12元,帮助养殖户降低饲养成本30%左右;残膜回收率从之前的75%提高到85%,减少秸秆还田越冬基数,从而减轻病虫害发生……

在和什托洛盖镇夏尔托拉村新建了全县首个牲畜良种繁育(托养)基地。面向全县7200户养殖户,为农牧民的牛羊提供托养服务,提高种养结合发展水平,促进全县农牧业实现绿色发展。

夏尔托拉村夏泉沟家庭农场负责人梁方说:“养殖成本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扩大养殖规模,我有信心。”

目前,周甄宝围绕新疆山羊的品种保护和改良、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牵头编制的《“天山英才”培养计划“三农”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书》,正在自治区审核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芜湖市“友好援疆”干部人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甘愿奉献的真实写照。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王高升 苏珊琳)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