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预约11月15日直播
本周五晚上19点30分
陈莹老师跟大家一起聊聊
《疗愈代际传递创伤的良药--舞动治疗和动力学》
作者 | 黎响
责编 | 陈轻轻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了个事情。
前阵子她出差了两天,让丈夫独自在家带娃,她交代得很详细:
要及时更换尿片和衣服;不要让孩子看太多手机和电视,保护眼睛;孩子睡着了要及时收拾一下家里卫生,注意细菌滋生等等。
但回到家时,眼前的场景她目瞪口呆:
家里乱糟糟的,丈夫跟孩子一起看电视,孩子的衣服还挂着明显的汤汁,尿片很厚重。
丈夫还得意地说自己过去两天承担了「好爸爸」的角色,把孩子哄好开开心心,丝毫没发现她脸上的不悦。
她想指责丈夫,但马上就想到育儿大V的视频:
要让爸爸有参与感,不要事事批评,打压积极性。
于是她忍下一腔怒火,勉强对丈夫挤了个笑容。
但转头就找我吐槽猪队友:
把孩子带成这个样子,还好意思来求表扬! 我走之前都认真交代了,最后一个都没做到; 但算了吧,他很难达到我带娃的标准,说了会更懈怠吧。
我跟她说:是的,但我觉得你还是要扫扫他的兴。
未表达的抱怨
传递一种“你很好“的错觉
虽然说真话可能意味着攻击,会产生矛盾,但可能有点反常识的现实是——
长期关系中,会「使用」扫兴,你们关系才会变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会关注到有三种视角的存在:
第一个视角:一个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
例如上文里面的丈夫,他觉得付出了很多,是个好丈夫、好爸爸。
第二个视角:其他成员对他的评价。
妻子对他其实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她会认为丈夫连合格线都没有达到。
还有第三个视角:他会猜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
丈夫会觉得:看我妻子也表扬我了,所以她肯定认为我是好丈夫好爸爸,我真不错。
在关系中别人的评价跟自己的评价完全不同,而本人却完全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很常见。
这种评价错位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大家会表面上和和气气地过下去一段时间。
而另一方面就是,这种不融洽的状态也会因为大家不想伤和气而被维持下去,变得慢性化。
一旦这种情况被慢性化了,就跟人有慢性病一样,它很难以治好,而一直会困扰。
直到下一次吵架的时候,当一方开始翻旧账了,另一边才发现:
原来你一直都觉得我如此不堪。
但已经晚了。
研究表明:
双方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就婚姻的长期性来说,如果不清楚伴侣眼中的自己如何,对婚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婚姻与家庭治疗杂志》今年发表了一份研究证明了这个结果。
佛罗伦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236对意大利的异性恋夫妇参与研究,这些人的婚姻存续时长在1-9年。
这个研究关注他们人际关系、性格、情绪、焦虑压力水平、责任心、冒险等等。
研究人员会要求被试者在评分的时候注意两个角度:
1 伴侣之间各项特征的评分,也就是他评;
2 你认为你伴侣会给你评多少分,也叫元评价。
通过比对3类评分,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在一些优良品质层面,例如待人友善、负责任、情绪稳定,如果他评和元评价有差异,关系质量可能不会太好。
例如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不是很负责任,她会评价60分;
但是丈夫觉得妻子应该认为自己很负责,她会给80分。
这种差异,与关系满意度较低有关。
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表现比实际更好的话,当关系遇到问题时,他的改变、弥补的动力会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
“我不是做得挺好的吗,怎么还要改?” “明明处理亲家关系还不错,为什么回到家老婆一顿生气?”
一些女性会不解,为什么挑剔两句,丈夫就不能接受呢。
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这样的情况:
自我感觉是良好,但伴侣却暗地里翻白眼。
但如果这两者的差异是反过来的话——
也就是别人觉得你更好,你反而估计自己没有那么好,对应的关系满意度会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丈夫会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就会更愿意主动面对关系中的困境,做出「弥补」。
这个研究展示了不同来源的评价与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在关系中,伴侣的评价,可能会与我们所认为大相径庭。
也就意味着,自己认为「足够好」,或许是不够的,还要再去问问对方:
我的表现在你看来,是真的足够好了吗?
或许这能够开启一段旷日持久的对话。
很多人担心不好的话说出口了对关系有损害,隐忍着;
但其实如果平常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出来,那就得等到势同水火的时候,被当做攻击对方的手段了。
有些抱怨是健康的
冲突也有利于关系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更多是像文章最开始的那样的,
有一个憋屈的妻子和乐呵的丈夫。
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沟通渠道都被各种「假设」切断了:
我如果说了他不好的话,这段关系就要破裂了; 我就算说了,他也不会改的,无谓搞到鸡犬不宁。 两人搭伙过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忍就过去了……
这些假设帮助多少夫妻们成功地过上一段相互折磨的生活。
我见过一对老夫妻,老太太一直坚持给老头子穿衣服戴帽子,怕他着凉。
但私底下问老头子,他会说自己其实不冷,但是不想她不高兴,就忍着。
一忍就是三十年。
但当我问老太太怎么看她老伴,她第一句就是嫌弃老头,说自己伺候了他几十年,他连自己的穿衣都快要不能自理了……
这些假设的存在,让两人存在大量「未曾说的话」——
或许它们并没有严重到决定关系的存亡;
但就像登山者鞋里的沙子一样,一直刮脚,越往后走越难受。
因为它一直在那里,一直未被处理。
家庭治疗里面有一个技巧就能帮助夫妻之间看到这些「未曾说的话」,这个技巧叫循环提问。
大概思路是:咨询师会先问A怎么看这件事,然后问B怎么看这件事。
然后关键的是,咨询师会追问:A听了B说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有什么看法?
也就是对于评价的评价、对于看法的看法。
在《循环提问》这本书里,治疗师西蒙就讲到这样的一个例子:
妻子想要晚上去参加协会活动,觉得在家里太无聊了,出去社交挺好。
丈夫则觉得妻子坚持出去活动,其实就是不想要跟自己在一起,甚至猜测她在外面有相好了。
于是他产生了一些躯体症状,这让家里人不得不关注他。
在家庭治疗中,成员之间被邀请到一个房间里面沟通:丈夫与妻子之间隐含着相互攻击。
这个时候,治疗师会问妻子:你是怎么看待丈夫对你去协会活动的看法。
妻子的反应是:她此前认为丈夫不想让她出去,其实是想要控制她。
她坚持去参加活动,其实也是有点想要挣脱控制的感觉,而不是找了一个相好。
但当她听到原来丈夫在用一种别扭的方式去表达对自己的依恋时,她就意识到自己的假设其实有问题。
而丈夫也从对话中意识到,原来协会活动对妻子是很重要的;
妻子之所以表现出对家庭的的远离,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丈夫过于渴望靠近,她想要保留一些距离,而不是她不在乎了。
最终在治疗师的干预下,夫妻双方都向对方迈出一步——
丈夫选择跟妻子一起参加协会的活动,他们两人的一些焦虑和生理症状也就此减轻了。
在家庭治疗室当中,这个家庭一直以来的冲突和抱怨都被看见了,
他们就不再需要用生病的方式去表示抗议,也不需要用忍耐和委屈,来维持虚假的稳定生活。
如果想要关系维持好,构建真实对话的空间,坦诚地讨论彼此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是记小本本或者翻旧账,而是帮助你和ta各自调整自己的「元评价」。
如果一个人总在关系中自我感觉良好,就不会有动力去做任何的调整。
因此,如果你长久对婚姻不满,说明你需要告诉伴侣:
你可能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是在我看来什么样才是够的,原因1、原因2……
同样地,我也希望你告诉我,在哪些地方,我想的跟你感受到的不一样。
就像在动作电影里面的经常场面:
一个特工团队开始分头行动之前,都会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对表。
不对表,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跟大家是同调的呢?
如何优雅冲突?要“趁冷打铁”
以上文的那位女士为例,我建议她如实地跟她丈夫说——
你这两天是独自带娃了,但是做的还不够好, 你还需要把地收拾了,孩子吃完饭你要把衣服拿去洗了……
她表示认可,但略有担心地问:
那他会不会在当下觉得受挫,以后就不愿意干了呢?
她的担心很有意义——说是要说,但时机很重要。
欧文亚隆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一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叫「趁冷打铁」。
意思是如果当一个来访者的情绪明显过于强烈,无法处理这个问题;
又或者是处于阻抗当中,无法听进去任何对问题的讨论时,治疗师要懂得把这些议题延后——
或许是下一次咨询,或许是等到对方准备好接受的时候。
等铁凉一些再打,就不会激起更多的火星了嘛!
所以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不是要马上泼一盆冷水。
可以隔几天,找个轻松的时间,你去跟他聊聊前几天发生了什么事:
你是怎么想的,而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让自己的情绪也冷却一下,他也不需要在当场维护自己的自恋和自尊,双方就更可能针对一个「已发生」的事情展开更客观的讨论。
作者介绍
作者:黎响,资深心理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擅长人际关系、家庭系统、职场等议题,个人公众号:黎响David。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如果你在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同样或者类似的困扰,推荐你来找我们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
添加咨询顾问为你推荐咨询师
课程福利来啦
胡慎之老师的线上视频课程
【亲密关系原理课】
原价169元,限时特价139元
共10节视频课,25~30分钟/节
随到随学,无限回听~
关注我 设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