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九十期(总第860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过去的初三期中考试作文题是这样的:

独立,是成长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自我决策的魄力,意味着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味着独自负责的担当……请以“独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考完试之后,很多学生大呼作文题超难。学生的感受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

一方面,与他们之前曾经做过的诸如“礼物”“___,我的最爱”“校园外的世界很精彩”等题目比较起来,这个题目要难得多,因其带有更强的思辨性。

另一方面,从实际作答来看,很多学生在题目理解上将“独立”和“独自”混为一谈,根本意识不到“独自”强调个体的单独行为或状态,而“独立”则更侧重于个体的自主性和不依赖性。选材也大多是“我要去参加研学活动,离开爸爸妈妈独立生活几天”之类,能把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经历写出来就算不错了,极少有谈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作文。

学生写不好这篇作文,除了题目本身偏难,暴露出他们写作水平偏低的问题之外,更暴露出教育的顽疾——压根就没有给未成年人更多独立的实践机会。写作水平偏低不过是表层原因,我们的教育没有努力往独立的方向培养人,才是根本原因之所在。

先说学校教育。

虽然很多学校在教育目标上口口声声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完整、健全人格的人,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又常常说一套做一套。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之弊,便是成绩崇拜。很多学校似乎已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视为唯一标尺,驱使学生们沦为分数的奴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这些功利化的目标面前,它们显得如此苍白,如此无力。学生们的视野被局限在眼前的分数上,长远发展,成为独立、完整、健全人格的个体,早就被抛诸脑后。

再者,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吞噬”更多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呕吐”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成了很多学校的常态。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不过是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者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昙花一现而已。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下,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变成了“知识的容器”,何谈独立思考?

更为可悲的是,标准答案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学生们。为了迎合考试,他们只能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答案。教师的反复强化,对标准答案的痴迷,更是让学生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如同被扼杀的幼苗,根本没有机会茁壮成长。

最后,权威导向的管理更是雪上加霜。有相当多的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要求学生们唯命是从,做“乖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如何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只能被这种环境无情地扼杀,依赖心理却如同野草般疯长。

再看我们的家庭教育。

许多父母过度保护与控制孩子,从生活到学习乃至交友,无一不插手,剥夺了孩子独立探索与尝试的机会。这不仅削弱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力,还培养了依赖心理,降低了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

尤为突出的是,部分父母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几乎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家务,认为这会干扰学习。这种观念导致孩子将学习视为父母的任务,而非自我成长的需求,出现了“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的荒诞表达。当孩子未将学习内化为个人责任时,独立生活与独立思考便无从谈起。

12年前,北京市中考语文曾经出过这样一道修改病句的试题:

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A. 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B.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C. 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D.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这个病句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没什么太大的难度。 我在带领学生做完该题之后,对他们说: “这道题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病句修改,而在于其描述的事情本身就存在巨大问题,看看你们能否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此茫然不知所之,他们除了病句之外,看不出任何问题。

进一步提示他们,将关注点聚焦在第一句话上,他们仍旧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无奈之下,我只好直接把我的思考告诉他们:戏剧学习、戏剧实践本是学校的活动,但却变成了“家长为孩子努力争取”,而不是“孩子自己争取”,这正是我们教育中的一大问题,如今我们对这样的现象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甚至我们考试的语料,也默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并且给这种做法找理由,归结为“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这看似荒诞表达的背后,不正赤裸裸地反映某种教育的现实吗?

我们的学生,可能知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的名句,但他们更多不过是把这样的话当成知识记住了而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常常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给予学生深入思考“独立”真谛的机会,以及让他们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独立”能力的空间。如此一来,何谈铸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并将其付诸行动,鼓励学生探索、质疑、挑战,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像孟子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那么独立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撰写一篇关于“独立”的文章,还不是水到渠成,小菜一碟的事情吗?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最近开始讲《古文观止》的公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