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好书多多,建议收藏

商务君按今天,第25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等10部作品入选。

11月13日,第25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揭晓礼举办。

《璩家花园》《米兰讲稿》《燕东园左邻右舍》等10本图书获选本届“年度十大好书”;《托尔金传》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读者赏”,《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评委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揭晓礼现场还颁发了“年度致敬单元”系列奖项。

年度致敬作者

[美]聂华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度致敬译者

何雨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度致敬出版人

韩敬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专访请点击:

年度致敬出版机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韩卫东专访请点击:

年度十大好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杨素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系青年学者杨素秋的作品,记录了她从无到有、建立一座“理想图书馆”的故事——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副教授,她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主持了碑林区的图书馆建设工作,面对时间短、人手少、预算紧等复杂的现实环境,她用“一介书生”的天真和“置身事内”的执着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

《璩家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事如潮过,寻常百姓家。《璩家花园》是作家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以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书写共和国70余载平民史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发展经济、棚户区改造……“璩家花园”目睹了主人公天井及一众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命运起伏,也见证了当代重大历史时刻的轮番登场。

《米兰讲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意]翁贝托·埃科/著,文铮/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翁贝托·埃科的第一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莫利蒙多的尼科拉哀叹:“我们不再有古人的智慧,巨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对此,主人公威廉回答道:“比起他们来我们都是矮人,但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人,有时候能比他们看到更远的天地。”

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 “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他的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正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为起点,这位当代巨人探讨了他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西方文化的根源和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和艺术的不完美……这些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在他过世后集结成《米兰讲稿》。

这本书是埃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是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也让我们这些矮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燕东园左邻右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徐泓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单读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

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猫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冲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非虚构长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张楚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县城女人的生活史、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北方县城的发展史、变革史。主人公万樱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压力,亲情和爱情从不同的方向给她带来考验,她以自己的智慧将它们融入了时间的长河。她的朋友们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时代的潮流里前行,有的固守自己的方向,有的在分岔路口徘徊。所有这一切汇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时代。

在长篇小说《云落》中,张楚写出了土壤的腥腐,云气的氤氲以及花香似有若无的猛烈,写出了中国县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生态。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的扭结与挣扎,美好与良善。

《满世界寻找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中华书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5万件分藏于10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40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先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奥登传:穿越焦虑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英]汉弗莱·卡彭特/著,蔡海燕/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美]沈艾娣/著,赵妍杰/译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理想国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年度好书大赏

读者赏:《托尔金传》

评委赏:《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年度十大好书”入围书目

除上述获得“年度十大好书”殊荣的10本图书外,还有20本入围好书同样值得关注(排序不分先后)。

《失语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韩]韩江/著,田禾子/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磨铁·铁葫芦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预兆,女人就会失语。第一次是在17岁的冬天,她感觉自己的舌头和手中发射出的句子像白色蜘蛛网一样把自己捆住,非常羞耻。每一个词语都能被她清楚听见也能读懂,但她无法张开嘴发出声来。让失去语言的她的嘴唇再次颤抖的是陌生的外语——一个法语单词。

半年前她的母亲去世了,几年前她离了婚,经过3次诉讼女人最终还是失去了9岁儿子的抚养权,送走孩子之后她患上了失眠,难以承受之重的单词的结晶像冰冷的炸药一样被安置在不停跳动的心房中间。她每周都去看一次心理医生。那位年过半百的心理医生判定她是因为近来的生活境遇刺激下的暂时失语,可她只是一遍遍在桌上写着“不是的,没那么简单……”

男人40岁,在命中注定中视力逐渐减弱,被医生断言还有一年将永远失去光明。他把家人都留在德国,十几年后独自返回韩国教授希腊语。在学院的学员中,他注意到不说话、不笑的女人。当逐渐失去语言的一个女人的沉默和逐渐失去光明的一个男人的光相遇刹那,一切也许都被允许发生改变。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杨华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作者依托从调研中获得的一线案例,以整体视野展现了当下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教育治理的制度与政策、县域教育体系的构成与运行,到微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管理、教师流动与学生成长等。作者重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了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县中振兴的独到方案,回应了县域教育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锦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莫言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莫言剧作《锦衣》单行本,同时收录作家关于戏剧创作的讲稿一篇。

《锦衣》是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正式发表的头一部作品。故事以清朝末年、革命烽烟正起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融合“人鸡幻化”的志怪传说和革命党人攻打县衙的历史传奇,揭露近代中国社会种种病症,重新发现野性、丰盈的民间世界。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钟雨柔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侧身于这场“革命”中,他们不同的“拼音化”实践,让对“声音”的追寻融入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战争、扫盲运动和大众教育勾连了起来。最终,汉字革命在“反殖反帝”的全球背景之下暂时落下帷幕,而基于汉字小学传统、充满后结构理论批判力的“汉字书写学”(Chinese Grammatology)在此刻应运而生。

《西书东藏: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刘铮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记述中国现代37位著名学者、作家、文化人曾经读过、收藏过的西文书,这些书后来又都成为作者的收藏。作者选取的37位中国文化名家,第一位是1912年时35岁即被擢升为外交部次长的颜惠庆,最后一位是1949年时28岁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夏志清,他们均是在1912~1949年这一时段中有过重要经历的知识分子。

作者细心钩稽书背后的历史,依据实物讲述名家的阅读和藏书故事,做“知识的考掘”,意在挖掘思想、观念、知识的脉络,实有思想层面深刻的意义。在写法上,本书采取“书话”的方式,不故作高深;着重事实的讲述,谨守实证的边界,不做理论的推阐。随书附入大量书影,可供读者参考和鉴赏。

《后山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余秀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作者余秀华的第四部诗集,收录其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她的诗歌具有大胆绮丽的想象力,而她对生活苦痛的描述,力透纸背,光明坦荡,给人以生命的鲜活力量。

在这本充盈着爱的新诗集里,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情、爱情细腻的坦诚,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敏锐感悟,一如既往地呈现在余秀华充满个性的诗意语言里;与此同时,诗人加入了对生活本质更深层面的思考,整体更趋成熟。

《电影,我略知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贾樟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17讲。作者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30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葛剑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古人记载的是史实,还是价值观?刘邦这个“流氓无产者”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唐太宗不惜违背祖制,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么心病?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五代十国后的第六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为了巩固朱棣的政治合法性?……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选取了中国历史的40个重要片断,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养料。读者通过这些考究的史料与鲜辣的观点,得以拨开层层迷雾,轻松准确了解中国历史。

《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张宏杰

出版社:岳麓书社,博集天卷·读行者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千多年来,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朝贡。通过这套朝贡体系,各国与中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式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观念被慢慢传播,这个原本风俗、语言各异的世界,在千余年间被逐渐编织成了拥有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文明”世界。

本书通过详述朝鲜、琉球、日本、越南等9种不同的朝贡类型,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运作机制。朝贡秩序下的“美丽旧世界”,恭顺与臣服的的表象下隐藏着野心和计算。了解朝贡体系的“表”和“里”,“名”与“实”,是我们认识中国史和东亚史的一个关键。

《托尔金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英]汉弗莱·卡彭特/著,牧冬/译,戴故秋/校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R.R.托尔金,现代奇幻之父,《霍比特人》《魔戒》的孕育者,中洲世界的缔造者。

托尔金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少年与初恋被迫分离又重聚;青年在“一战”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失去人生知己……战后,他把所有对母亲、对妻子、对失落的家园、对挚友未竟理想的爱与激情,都倾注在对中洲世界的想象与描绘里。

汉弗莱·卡彭特采用朴素的线性叙事,让托尔金日复一日的“静”,成为栩栩如生的“动”。他是唯一见过、采访过托尔金本人的传记作者;他能不受限制地查阅托尔金家族文献;他与多位托尔金亲友交谈;他对托尔金满怀爱意,又保持着批判性距离。

《我们八月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侯健/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八月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首次将女性设置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全书基调充满女性视角独有的细腻优雅,一股柔且韧的力量贯穿其中——献给欲望,献给命运,献给未被岁月磋磨的欢愉。

每年八月,女主人公都会乘渡轮来到这座岛上,在母亲的坟前摆上一束鲜花。她将此行视作一种仪式,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且只能独自完成。这个每年重复的仪式,究竟包含了多少生活的可能性?命运又为她准备了怎样的安排?所有的答案,都藏在这本增删10余年才完成的书中。

《巴比松大饭店:自由女性的传奇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美]保利娜·布伦/著,何雨珈/译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文艺家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20年代,大批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女性涌入纽约,以女性住客为主的公寓式酒店风靡一时。其中,真正让全美国浮想联翩的,只有巴比松大饭店。这里满是充满抱负的年轻演员、模特、艺术家和作家,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渴望在纽约声名鹊起。

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巴比松度过了10年时光,“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莫莉·布朗在这里唱起咏叹调,作家琼·狄迪恩的写作在这里起步,演员格蕾丝·凯利也在这里起舞。《巴比松大饭店:自由女性的传奇之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女性发展史。历史学家布伦带我们回到20世纪的纽约,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迷人历史。

《我的皮村兄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袁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皮村兄妹》是目前国内面对具备劳动者和文学创作者双重身份的基层打工者的人生故事,展开全景式描绘的非虚构作品。如果说《我在北京送快递》和《我的母亲做保洁》是对某一类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展开书写,那么《我的皮村兄妹》则是对当下劳动者文学、新打工文学的一次整体性书写。

作者袁凌是目前中国非虚构文学领军人物,亦是“皮村文学之家”的创始人之一。他用7年时间,多次进入皮村生活,在深度了解10多位工友从务工到成为文学创作者的命运转折过程后,完成本书。

《城的中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许宏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从穴居到走向开阔地带,再到筑城而居,城垣从无到有又消失,历史上象征着文明的每一步,伟大而深刻,没有比“城”更有烟火味道,更能给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了。有关中国历史上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

作者的视角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分为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全书体量不大,但视野宏阔,9万余字,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入浅出。

《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刘绍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娜斯佳的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著,庄亦男/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大地上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刘亮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刘亮程站在乌鲁木齐的夕阳中,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乡黄沙梁,写就《一个人的村庄》,引发轰动全国的“刘亮程热”,也为无数人构筑起一方无法抹去的精神故土。此后,他在城市结婚、生子、写作、生活,20余年来,《一个人的村庄》不断被提起、重读,感动数代读者,更恩泽万千学子,历久而弥新。

2013年,刘亮程入住新疆木垒菜籽沟村,创办木垒书院并任院长,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他仿佛又回到早年的风声落叶中,进入写作《一个人的村庄》时的状态。菜籽沟村堆满故事,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又熟视无睹的故事,均收在这本书里。随意翻开一页,都能嗅到来自岁月深处与乡土自然的馈赠。

与树对话,凝望一株草,同庄稼人攀谈,关心粮食和收成,与骑马牧羊的少年聊聊天。他把自己活成一场风,活成这个地方的白天黑夜,最终也活成了自己的家乡。

《法律的悖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罗翔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登春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春台》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以俯瞰的视角开篇,张望浩瀚宇宙中的无数微尘。微尘一刻不停地微弱振动,连成无数故事。

故事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40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分别从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肃云峰镇、天津城来到北京春台路67号。他们四人的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又彼此交叠。他们从无序、偶然中走来,却在时间的湍流中始终往前行进。

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微弱振动中的一角。故事渐渐拼凑成全貌,带我们离开地面,回望时代。时代里,藏着某种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隐秘逻辑。在那里,日日万事丛生,其实本无一事。

《东北故事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作家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迟子建说:“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2024童书销售新玩法交流会

11月16日,相约上海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