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山层峦叠嶂,孔城河源远流长。
走在这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如同穿越在千年风韵的长廊;从灰墙黛瓦中,仿佛看到了秦汉唐宋的烟云。
千年古镇孔城,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积淀深厚,是江淮之间的水乡古镇、楚皖遗珠,
老“桐城八景”就有三景出自孔城,即: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
而这却无法与闻名中外孔城老街的魅力相比,她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体量规模也是首屈一指。
老街起源于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孔城屯兵筑城,此城当时叫“空城”,据专家考证,后因孔城河支流(孔道)众多,而演变成孔城。
水镇雏形形成于隋唐时期,老街古建筑布局最晚于北宋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致严重破坏,现今的古建筑大都是清末民国初期建造的。
老街,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分隔,可以说是保甲文化的活化石,这也是老街的独特魅力之一。
老街南北走向,略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
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孔城老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种类繁多,且互相包容。
孔城老街中部有一座木制建筑,“朝阳楼”,它是“桐乡书院”旧址所在。
桐乡书院建房舍五座,设朝阳楼、讲堂、后堂、课堂等,整个建筑匠心独运。
它是清朝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鼻祖戴名世后裔戴钧衡等创立的,目的为教化桑梓。
学童遍及周围县乡,住校生高峰时达800多人,蔚为壮观。
朝阳楼目前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儒学文化,老街上宗教文化也是非常兴盛,且互不排斥。
孔城老街佛教庙宇有“棠棣树庵”、“痘神庵”、“桐梓山庙”、“藻青山大雄宝殿”。
“痘神庵”建于明朝,据考全国惟此一家,最初名字为“渡神庵”,后改为“痘神庵”,传说乾隆皇帝所赐。
藻青山大雄宝殿位于三县交界,信徒众多。
道教风行,庙宇有东岳庙、王灵庙、大王庙、火神庙。
宗族文化昌盛,程氏祠堂建于道光四年,祠堂院内有一口沉井,是封建族权威严的显示。
除此外,孔城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
时光泯灭,曾经的桐乡书院、美孚石油货栈、洋货绸缎货行、姚家大屋、胡家大屋,乃至古桐城八景中的“孔城暮雪”、“荻埠归帆”,都淹没于历史的烟尘;
往日里摩肩接踵的街市,显得有些苍老而清冷。
这里已不见往日里的繁华与喧嚣,街上静悄悄的,徒留下尘封的古屋、紧闭的门窗和幽静的青石巷。
当时光推进,某天,孔城老街打破了昔日的沉寂。
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桐乡书院朝阳楼前,一群大爷大娘放声唱起桐城歌,敲起“十番锣鼓”,
中坤集团投资8亿,分3期修复这条穿越千年的安徽第一古街。
悠长的青石板被无数的脚步打磨得光滑锃亮,而那一道道被独轮车推出的辕痕,如同记忆的唱片,将曾经商贾云集的繁华旧梦,深深地刻进历史的音轨。
青石板的两侧,是连成一片的徽式建筑,一堵堵高耸的防火墙,将屋顶隔成抑扬顿错的琴键。
站在街头,一眼望去,斑驳的青砖黛瓦,黝黑的临街排门,幽深隽永的重楼叠院,错落有致的高脊飞檐,古色古香的镂花雕窗......
每一处景致,都透着浓郁的神韵。
穿旗袍的美女打着颜色鲜艳的油纸伞袅袅婷婷从街上飘过,引得人们纷纷回眸;
拿着相机和自拍器的游客合着老宅里的流行音乐,留下幸福而快乐的影像;
端着大瓷碗的小孩儿埋头享受并不丰盛的午餐;
银发纷乱的老奶奶坐在街边,眯缝着眼睛边晒太阳边欣赏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土特产店里的老板娘热情招呼着,与游客讨价还价;
人烟稀少的咖啡屋里,依然飘出浓郁的香味......
古镇街道,
不仅连接着街头与巷尾,
更是连接着今昔与往昔的岁月,
连接着苦难与幸福的轮回,
连接着人生的每段历程。
每座房屋都有自己的历史,
有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台阶上,
滑动的是人间的沧桑;
每一个墙壁上,
见证的是时间的痕迹;
每一条河溪中,
流淌的是悠长的光阴。
岁月的刀斧,
在老街沧桑的脸上,
刻下无法磨灭的痕迹,
成为亘古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