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挨日本人一枪,大清少出一个亿,赚了还是赔了?
作为东亚强国的华夏,到了清朝晚期就江河日下,频频遭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就连曾经的跟班小弟日本坐大称霸。日本虽小,但是,自明治维新后,却野心勃勃,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华夏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占台,第二步吞朝,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晚清的华夏也确实不给力,在与日本的交战中,以败北告终。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力主和谈,请西方人从中调停,但是,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加之西方列强的骨子里并不欢迎日本的崛起,妒忌日本在清国分食西方人的利益,让日本人内外受困,日本不再单方面追求军事胜利,而是企图从对清和谈中捞取更大的利益。
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其中两次派使被拒,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正是在此背景下,李鸿章才有了日本的马关之行。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住在接引寺。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下关有名的日本料理旅馆,以烹调河豚闻名)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谈判桌上,都是胜利者的盛宴,作为战败方的大清,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在1895年4月1日举行的第四轮谈判中,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内答复,主要包括: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李鸿章对日本的狮子大开口大为震惊,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对除“确认朝鲜独立”以外的条款进行逐条驳斥,并采取拖延战术。但是,世事难料,正当谈判艰难进行时,一件意外事件,却影响了谈判结局。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895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结束了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第三轮谈判后,乘坐一顶轿子,从春帆楼返回他所居住的接引寺住所途中,突然路边的人群里窜出一个日本人。他手持手枪,三步两步就奔到李鸿章轿子前,手按轿夫肩膀,对着轿子里的李鸿章开了一枪。子弹虽然射入李鸿章左眼下,流了很多血,幸运的是,李鸿章没有死。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按照国际法,外交使节的人身安全应受所在国保护,这使得日本政府如坐针毡。伊藤与陆奥曾沮丧地表示,这次事件比起一两个师团被打败更让人难堪——如果兵败,毕竟还有转败为胜的机会。为了避免李鸿章借此发难,伊藤与陆奥决定主动作出让步,同意停战。
当陆奥亲自告知李鸿章这一决定时,尚在担心他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没想到李鸿章却接受了。这反映出了当时中国人对国际法观念的隔膜。在传统观念中,虽然也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战场道德,并没有成为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都没有意识到这次刺杀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日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做出的实质性让步是极其有限的。除了停战(仍然打了一个大折扣:台不停战)之外,大概只有在后来的谈判中同意将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少到两亿两而已。这一亿两的让步不同于割地条件的让步,并不在日方原先的预案中。坊间常有这样的说法,“李鸿章挨了一枪,给大清省了一亿两”,不无道理。然而,如果他的反应不是这样无所作为,最后的结果,必然不只是省下一亿两白银那么简单。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