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算得上清末风云人物之一,有人说他为大清续命数十年,是功臣名士。也有人说他误国误民,“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今天不论李鸿章为人如何留给后世评说,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百年之后却有后代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名人。
这还得从李鸿章把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一位年老大臣说起,那么这场被后世诟病为“老牛吃嫩草”的婚姻究竟是怎么来的,那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又究竟是谁呢?
才女与虎将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共育有3个儿子,2个女儿,大儿子李经方算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官场得意,官位高显有一定成就。众多儿女之中除了大儿子,再有名气的便是小女儿李菊藕了。
李菊藕从小便聪明伶俐,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由于李鸿章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他对于子女的教育看得非常重视。
见到小女儿如此热爱学习,于是专门为其重金聘请大学士教其阅书习文,规范举止。
终于李菊藕在22岁时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才貌兼具的大家闺秀。
而正当京城内对这样一个才女究竟会嫁入哪个门当户对的富贵人家议论纷纷之时,李鸿章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要把22岁年方正好的女儿嫁给40岁已有家室的张佩纶。
张佩纶何许人也,他出生于公元1848年,是唐山市丰润区人士,自幼便喜爱文学经典,对各类史籍名著精通有感,常常能够侃侃而谈。
然而此人虽然满腹经纶,正义凛然,在官场却混得不尽如人意。
他从入仕之日起便是主战派,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朝堂上一心对列强作战的张佩纶一时间激愤不已,认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终于来了。
朝堂之上,当时腐儒大多都是“主和派”,自从1840年战争打败之后,朝堂大臣许多便都患上了“软骨病”,凡事能不打便不打,一昧只求委曲求全,赔款了事。
而张佩纶一心主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这次中法战争的朝堂大会上,张佩纶直抒胸臆,指出了此战若不打出国威,则日后必将陷入频繁战争之泥潭,危及大清之根基。
慈禧虽也主和,但当时战争后大清国库并不如往日充裕,见此人有如此雄心壮志,便给张佩纶军队让其一战,南下福建准备战事。
张佩纶也是准备借此机会大展宏图,然而慈禧此人优柔寡断,在张佩纶在前线准备和法国人开战前,又快马加鞭传来消息,以“今法国人侵略,于事理亏,务必等其开火之后才可还击而不可主动出击,违令者虽胜犹斩!”
慈禧的委曲求全,事事求和的态度终究还是展露无遗,于是在这种稀里糊涂的旨意之下,张佩纶虽然在前线多次击溃法军,却都不可主动出击,歼灭法军,使其始终保持着有生力量。
最终事事掣肘的清军虽战意十足,奈何束手束脚,而法军见清军唯唯诺诺不敢追击,竟嚣张至极突袭马尾军港,毫无防备地清军痛失十余艘战舰。
而张佩纶一边要顾及慈禧的指示不敢冒进,一边又要督战前线,可谓苦不堪言,白白错失良机。几个时辰后,法军又继续向前挺进,用坚船利炮将福建造船厂夷为平地。
8天后,法军已经摸透了清军的战略方向,于是肆无忌惮地发起总攻,而清军这边,虽然前期在张佩纶的指挥下,清军步步得胜,奈何主将无实权,所有战略指挥必须按照慈禧的指示,于是良机尽失。
至此,清军彻底失去反抗能力,在法军的总攻之下步步败退,死伤惨重,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战败消息传回后,慈禧和“主和派”大臣皆以此对张佩纶施压,在指责之下,张佩纶被发配边疆戍守4年。
本来前途渺茫,张佩纶经常闭门谢客,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仕途到此为止,认为生不逢时,一身才华无处施展。而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李鸿章。
李鸿章派人写信送到张佩纶府邸,信中尽是对张佩纶的赞美之意,希望张佩纶不要灰心丧气,加入他的麾下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干。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对于萎靡不振的张佩纶来说李鸿章的出现重新燃起了他心中的火。
就这样张佩纶来到了李鸿章的府下担任幕僚文书,给李鸿章出谋划策,时间久而久之便与李府的李菊藕暗生情愫,两人一来二去竟然好上了。
十多年来,李鸿章对张佩纶的观察也让他觉得张佩纶此人可靠,又满腹经纶,与自己这个小才女聊得来,于是便答应二人成婚。
李鸿章的算盘
1888年的冬天,李鸿章为两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放在现在,恐怕没有几个父母会让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就算是在一百多年前,富家小女嫁给落魄老官的事也少见。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可以说一点也不门当户对,那李鸿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鸿章深知张佩纶此人有才有胆,他混迹官场多年,深知晚清的朝廷全是些蛀虫在吸食清朝的血液骨髓。
早在洋务运动之时,他所创办的企业就屡屡遭到来自朝廷“主和派”的阻力,他们认为李鸿章自己开办企业完全是多余的浪费钱财。需要什么东西直接向洋人购买便是,何须自己生产?
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洋务运动要想搞好必须在朝中有股支持自己的势力,官场多年,张佩纶抨击“主和派”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现在张佩纶落魄,正是将其纳入麾下,为自己效力的绝佳时机。
张佩纶仕途受挫,老婆病重离他而去,人到中年,可以说是跌到谷底,这时候若能搀扶一把,必然会成为自己坚实的助力。
但因为之前中法战争的缘故,李鸿章向来很难将张佩纶提拔回朝廷,思来想去,通过联姻的手段,将其作为女婿,用自己的身份或许能成。
另一方面,因为张佩纶是李鸿章下属的关系,若是张佩纶对自己女儿不好,或者有别的政治意图,自己能很轻松地控制他。
现在既然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琴瑟共鸣,自己何不送个顺水推舟的人情,成全这桩婚事。
老夫少妻,命途多舛
张佩纶和李菊藕成婚之后育有1子1女,儿子名为张志沂,女儿名叫张茂渊。婚后李鸿章一心想扶持张佩纶回到朝廷做事,一来成婚之后,女婿有个职位,便能堵住悠悠众口之谈。
另一方面,是可以为自己的事业铺路。奈何早已看透官场险恶的张佩纶对于职位名利早已失去了当初的兴趣,多次拒绝岳父李鸿章之后,便带着夫人子女去了南京定居。
李鸿章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小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最后也只得答应。
两人搬到南京定居之后,本来只想从此过上远离朝政,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奈何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对于张佩纶来说,他的一生似乎和官场永远绑定在一起。
1895《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身心俱疲,身体状况每日愈下。
而作为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李鸿章之女的李菊藕,在南京街头巷尾也是处处被骂,大门紧闭不敢出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传来,听闻噩耗的张佩纶一时间急火攻心,吐血病了好几天。他虽然无心参与朝政,却深知现在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
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复兴中华的梦想,奈何如今却是这般山河破碎。
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更加击溃人心的事情还远远没有到来!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李鸿章也从此被彻底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而他此行还带上了女婿张佩纶,辅助签订和约。
张佩纶心里是一百个一千个不情愿啊!奈何朝廷必须派出足够数量的官员前去,李鸿章因为之前的《马关条约》,在民间已经臭名远扬,而这次的《辛丑条约》则是比《马关条约》更加丧权辱国。
朝廷的官员一个个圆滑精明得很,这种烫手的山芋就算是给再多的好处也不愿意去,为官一辈子,就算当不了名扬天下的好官,也不能为了留下一世骂名。
于是在慈禧指派官员的时候,朝廷上一片片请辞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帮老鬼是宁愿退休也不去背这个锅。
慈禧心里也清楚,于是便想起了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他不是在南京吗?不是你的女婿吗?不是也曾为官为国家分忧吗?
赏他个官职,再让他跟李鸿章一起去签条约,这叫喂一颗糖,再打一巴掌。
张佩纶也知道其中缘由,那他能拒绝吗?拒绝不了,这个锅甩到他身上,加上《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地位自保都不行,他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消耗完自己的清誉后,张佩纶谢绝了朝廷的官职,在极度失望之中回到了南京。
回到北京后的李鸿章病重,不久被确诊为胃血管破裂离世,终年79岁。
对于张佩纶来说,李鸿章是自己的长辈,恩人,他的离世加上清王朝大厦将倾的现状彻底摧毁了他那颗赤诚报国之心,那抹心中微弱的烛光也终于熄灭。
张佩纶终其一生始终没有办法做一个脚踏污泥,却能够将手伸向漫天星辰的人。
从此以后他开始吸烟,酗酒,自暴自弃,日渐消耗自己的身体,也终于在1903年病重离开人世,享年55岁,留下了年仅37岁的李菊藕和儿女。
后代有才女,名为张爱玲
父亲李鸿章和丈夫张佩纶的相继辞世,给了李菊藕不小的打击,但她不愧是才女,即使家道中落,依旧不忘对子女悉心教育。
她一心教导儿子读书,望他能够考取功名,重振李家往日的辉煌,奈何儿子张志沂虽然也聪慧,却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恰逢赶上科举被废,于是终其一生无法考取功名。
1912年,患有肺病的李菊藕逝世,享年46岁。
1916年,张志沂迎娶了与自己早有婚约的豪门贵女黄逸梵。二人成婚1年后,黄逸梵生下了宝贝女儿张爱玲。
张爱玲的童年缺乏关爱,而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成年后的出国求学的经历,也使得张爱玲的文字、作品、生活基调永远都是充斥着几分悲凉和无奈、几分厚重与哀戚。
好在张爱玲,后来能够在文学中找到她的快乐与精神寄托,创作了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爱情这条道路上,张爱玲却经历了和她祖母李菊藕一样的事情,她无可救药地爱上比自己整整大了14岁的胡兰成。
胡兰成其人十分花心,年纪大却总是爱慕小姑娘,放在今天的话来讲,张爱玲遇到胡兰成,就好比是一只小鱼游进了“海王”的“鱼塘”。
不过与祖母的幸福婚姻不同的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虽刻骨铭心,但终究是没有结果的爱情。
张爱玲虽爱慕胡兰成,但恋爱之中,胡兰成两次背叛了张爱玲,让她身心俱疲,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最后。
总结
所以说世事无常,或许也正是张爱玲不寻常的身份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其拥有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思考角度,能从人,情,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留下了一系列文坛佳作。
李鸿章和张佩纶临死前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世竟有如此才华或许正是张爱玲的缘故,后来读者对于李鸿章其人的评价才会众说纷纭。
李鸿章家族的故事也告诉了后来者,无论如何都要重视起对于家庭的教育,只有一个拥有着不断地教育传承的家族,才能在历史上有机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