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国际传播能力不仅关乎自身形象与品牌建设,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面对“自我独白”的困境,高校需主动出击,通过打造独特IP,实现“破圈”融入并引领国际,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我国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状和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在国际传播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高校已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与国际传播,通过境外办学、孔子学院、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初步构建起国际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国高校的国际传播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存在“自说自话”、难以引起国际共鸣的问题。综合来看,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传播内容单一。部分高校在国际传播中过于依赖学术成果展示,缺乏生动、多元的文化传播内容,难以吸引国际受众的注意。二是传播渠道有限。尽管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但部分高校在国际传播中仍依赖传统媒体,未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导致传播效果受限。三是国际话语权仍显不足。在国际舆论场中,我国高校的声音往往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掩盖,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影响力。四是资源整合不足。高校间、高校与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协同作战的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9日,端午节将至,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畔的清晖阁景点,来自孟加拉国、尼泊尔、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西华师范大学留学生相聚一堂,包粽子、看川北大木偶非遗表演、写毛笔字、体验古法制笔、游览嘉陵江风光,实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图/中经视觉黎涛 摄

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提升我国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效

寻找优势、明晰优势、利用优势。一是挖掘地缘优势。各省高校应充分挖掘并善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精准定位传播主题、精炼传播内容、明确目标受众,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要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基于此,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江苏,就可充分利用其“交汇点”的地理优势,构建“海陆联动”研学带,聚焦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云南省可面向南亚与东南亚地区、东北三省则面向北亚与东北亚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国际传播活动。二是依托学校特色。各校要依托自身的学校定位、优势学科与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高校的鲜明特色,精心策划与推广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外宣品牌项目,放大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如通过境外办学、开设特色孔子学院、组织并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等,推动高校品牌项目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

构建协同传播生态体系。一是党建引领与多方协同。独木不成林,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校领导为主导,社会多方协同参与、师生广泛响应的传播生态。积极寻求与本地知名媒体、企业及杰出校友的合作契机,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交流与对话新空间。通过这一空间,各方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不断深化高校的品牌内涵、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展现高校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良好形象。二是成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在此基础上,各省应率先垂范,积极倡议成立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通过垂直管理,打造一个集学术交流、传播研讨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建立健全省内高校间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此外,鼓励省际间建立战略联盟,开展跨区域的国际传播资源优化整合,推行“点对点”互助模式,促进资源的均衡发展与共享。

融合新兴技术提升传播效能。一是构建海外融媒体矩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国际传播亟需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提高传播效率与质量。各高校积极开通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与官方视频号,构建多语种覆盖的海外融媒体矩阵。省级层面则致力于打造“云际智能媒体枢纽”,构筑起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集中入驻与统一管理各高校子账号,强化舆情监控,实现与海外受众的即时互动与信息反馈收集。二是精准传播与动态调整。基于这些实时反馈数据,高校迅速响应,灵活调整传播内容。在传播策略上,强调动态调整与优化,紧密跟随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确保传播策略的前瞻性与时效性。同时,注重差异化传播,借助大数据、智能算法与信息采集技术,获取海量信息,精准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喜好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定制和推送满足受众需求的跨文化产品,实现从广泛传播向精准触达的转变。

高校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者,其国际传播能力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各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号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外宣介置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位置。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依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效果。通过打造独特IP、构建协同传播生态体系、融合新兴技术提升传播效能等措施,汇聚青年学子的蓬勃力量,推动传播语态的年轻化转型,实现从“他者”视角的被动解读到“自我”主动传播、从硬性输出向柔性交流的转变,最终让全球各国人民都能通过高校故事、中国故事认识并了解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文化和形象。(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江苏大学梦溪书院党总支书记陈权,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江苏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23ZXZB01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