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之争,一直未曾停息。
文化之争的焦点,又是文字之起源。关于文字的起源,各国都有着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
古埃及人认为,托特神是文字的发明者;古希伯来人认为,摩西是文字的创造者;在我国传说中,认为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是汉字的创作者。
上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遗址中,发现了一尊陶塑女神像。在神像的身上,刻有一个“x”形的符号。
西方学者将这一符号引申出很多含义,并将其称作最古老的文字。当时我国正处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汉字不过是殷商甲骨文,对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考古还是一片空白。
这时候西方学者大言不惭地说,世界文字起源于西方。对此我国学者肯定不能同意,但又拿不出合理的证据,一时语塞。
直到上世纪末,彭头山遗址的发现,不仅打破了西方文化学者的谬论,更以比西方文字早2000年的史实,将我国的文字史推向了一万年前。
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为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时期时期早期文化,已被钦定为“彭头山文化”。
彭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少量打制石器和磨制装饰品。尤其是黑色燧石磨制成的圆棒状的穿孔配饰,工艺和技艺水平极高,令当今学者都叹为观止。
据测定,彭头山遗址距今9100+120年,遗址发掘主要有两大收获:
1、在遗址中发现了稻作遗存。可以说在距今9000年前,我国先人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和食用水稻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
2、在遗址棒形坠饰上,发现了一个刻有极为工整、纤细、端正的字符。经学者研究发现,这一字符绝非随意刻写,而是有意为之,代表着某种特别的含义。
学者刘志一在《湖南彭头山刻符考证》中指出:“这一特殊字符的发现,可以说彭头山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个字符”。
如果算上彭头山字符前的草创阶段,那么中国文字史至少也有万年历史。
字符见下图标红圈处:
学者林河先生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个“巫”字,包含有吉祥之意。
彭头山遗址中出土的棒形坠饰,应该是当时女巫的佩戴之物,与西亚哈拉夫遗址中的“x”形符号,在内涵上应该完全相同。只是我们比其至少要早出2000年。
这一符号发现之后,很快在其他的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同或类似的符号。
如,上世纪90年代,在建设三峡工程时考古挖掘出的湖北宜昌秭归“柳林溪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圆形陶器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字符(见下图)。
经测定,这一陶器距今7000年以上。通过字符比对,陶器上的符号与彭头山遗址的符号一模一样,只是上下各多了一横。
还有,上世纪70年代在苏州城东南15公里处,考古发现的“澄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黑皮陶鱼篓形贯耳罐。在陶罐壁上,有四个符号有序地排列着。
其中有一个字符,与彭头山刻符一模一样(见下图)。现代学者多数认为将其释读为“五”,也有学者认为应当读作“会”。
澄湖遗址,涵盖了新时期时期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后来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很长。
在甲骨文中,彭头山坠饰上的这一刻符更加常见。
李孝定先生引证仲五父器、戈五甗、伯农卣等器的资料,认为这一字符与甲骨文做“五”字的用法相同。
由此可见,我国至今出现的第一个汉字刻符并非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华夏古人创造的第一个汉字。在距今一万年前,他们借助工具和载体,完美地流传了下来。
彭头山字符的出现,表明中国具有上万年的文字史,比楔形文字、古埃及文等都要早得多。
西方学者一贯认为,文化是“单一起源”,谁发现的早,谁就是源头,谁就是起源。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汉字,那么我们就是世界文化的源头。包括楔形文字、埃及文字在内的近代文字文明,都不过是华夏文明的延伸或演变。
读者们,关于“彭头山遗址刻符”,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