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张扬瑄

10万美元。

这是美国媒体Bankrate按照人均寿命75岁,粗略计算得出的女性在一生的购买行为中,由于性别差异而额外支出的费用总和。这一费用有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粉红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四象工作室公众号

如今,「粉红税」的浪潮正向运动界席卷而来。

运动领域,无孔不入的「粉红税」

按理说,在「性能至上」的体育用品行列,「粉红税」很难寻求生存土壤;但敏锐的资本深谙:「女性专属」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只要为产品赋予该设定,上调价格便水到渠成、偷工减料是顺理成章。

于是,相同重量、材质的哑铃,粉色「皮肤」较黑色涂装贵出将近一倍;功能近乎无异的瑜伽垫,在购物平台加上限定词「男」便可浏览到更低价的好物;原价3009元的男女同款户外羽绒服,女款XXL码在尺寸指标均大于男款S码的情况下,充绒量却低于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小红书@可可的简单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淘宝思凯乐户外旗舰店

层出不穷的案例不仅表明运动领域正逐渐演化为「粉红税」泛滥的重灾区,也显示出在体育市场攫取女性消费群体的口袋已经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商业策略。

将运动装备的外观置于性能之上的定价标准,本是利益驱使下的本末倒置,但因为有利可图,「粉红税」趁虚而入,迅速渗透到其他品类并大肆掘金,壶铃、蛋白粉、弹力带…无一幸免。

同样是榨取性别红利,上述的实体运动消费,至少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商家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定价差异,理论上为女性消费者提供了横向比较的参照物,让她们保有一定理性思考的余地。

但是,以身材焦虑为切口而为女性消费者设置的专属圈套,则消解了「可视化对比」的可能性,转而通过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让她们在运动领域的「粉红税」火坑里充当飞蛾。

几年前,互联网上掀起「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热潮,虽然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所谓潮流不过是被美化成「挑战」的审美绑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小红书@小满小饱就好

但时至今日,在对于女性外表有着普遍要求的社会规训下,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追求直角肩、蝴蝶背、A4腰等违背生理结构的病态美学。于是,各种令人眼花缭乱但销量相当可观的塑形课程应运而生,疯狂围猎女性消费者的钱包。

资本的有意营销固然为「粉红税」推波助澜,但究其根源,权力对「美」的塑造才是这一畸形税收的温床。

被收割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粉红税」早已牢牢镶嵌在体育市场,难以消磨。

「主动消费」的伪命题无解?

当质疑因性别而上浮的价格时,女性消费者总被「你只是为喜欢买单」的托辞草草搪塞。在购买产品之初,她们就被迫承担多余费用;而在交易结束之后,溢价原因又被归咎成自己的「主动」选择——

完美的剥削闭环得以形成。

但支付「粉红税」,她们真的心甘情愿吗?

脱口秀演员鸭绒曾打趣道:「我的防晒霜和白人女孩的美黑油是一个牌子的。」可见,看似自愿的消费行为其实早已经由市场的精心投放和资本的有意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为了炮制消费噱头,商家们常用虚幻的「女神」冠冕和空洞的购物狂欢弱化女性节日的真实权益;而面对真正应该被关注到的女性需求时,却选择销声匿迹。

其实,出现在体育圈的「粉红税」并非偶然,只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刚好影射在运动消费领域而已。归根结底,其本质就是性别歧视,而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斥着对于女性「物欲旺盛」、「对数字不敏感」等刻板成见。

种种迹象表明:女性在消费层面的「失权」已然成为一种惯例。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豆瓣的「粉红税抵制者联盟」小组中,女性消费者们相继罗列踩雷产品、分享「避税」攻略。她们识破陷阱、返璞归真固然可喜,但当问题出现,若只有消费者一方费心求变,那么看起来再坚不可摧的商业大厦最终也会失衡坍塌。

图源: 豆瓣

双十一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悦己之余,请不要温和地走入那片「粉海」。

女孩不下场

记录女孩儿们的体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