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李渊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拿下了长安城,隋朝的覆灭指日可待。

在攻城之前,李渊还命令自己的士兵们,不许和城中的百姓发生冲突。

然而,手握重兵的李渊在攻下长安之后,并没有自立为帝,而是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决意反隋的李渊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心里究竟在打着什么主意?

在攻打长安城之前,李渊就已经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士兵侵犯隋朝宗庙,杀害隋朝宗室,并且还有约法十二章。

因此,李渊的军队进入长安城之后,并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抢劫事件,也使得老百姓们欢欣鼓舞。

而此时,长安城内的隋朝官员与兵士们也是一片混乱,至于宫中的宦官和大臣们,更是一哄而散。

如今这个时候,李渊最关心的只有一个人——“代王”杨侑。

在此之前,李渊也曾颁布过命令:不许任何人伤害“代王”杨侑。

为什么?因为李渊要利用他完成自己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杨侑正住在东宫,而李渊的军队也已经冲到了东宫的殿下,准备向里面进发,此刻陪伴在杨侑身边的只剩下侍读姚思廉一人。

眼看李渊的士兵即将冲进来,姚思廉大喝一声:“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引自《资治通鉴》

大意是指,你们唐国公都已经说了,他兴举义兵是为了匡扶帝室。既然如此,你们就不得对代王无礼。

听了姚思廉的话,士兵们全都愣在了原地,谁也不敢再向前一步。

不久,李渊亲自来到了东宫,不但对杨侑表现得非常恭敬,而且还请他迁居到大兴殿后,姚思廉这才扶着杨侑走下台阶,而李渊则站在一边毕恭毕敬地礼送代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杨侑身边的侍读,姚思廉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他是京兆人,自幼喜好读书,富有才华,也是一个大才子。

姚思廉以一介书生的微薄之躯保卫旧主,使得李渊非常感动,同时他还觉得此人很不简单,有勇气、有担当,因此对其很是看重,而姚思廉也最终成为了李世民秦王府里的大学士。

此时,隋朝的留守大臣卫文昇已经病故了,至于阴世师等人也被唐军全部抓获,李渊立刻下令,将他们开刀问斩。

不得不说,阴世师一帮人确实非常可恶,当初李渊在太原刚刚举兵的时候,卫文昇和阴世师得知了消息,竟然下令刨了李渊的祖坟,还毁了他的家庙,因此李渊对他们也是恨之入骨。

当然,李渊并没有斩尽杀绝,他只是杀掉了以阴世师为首的十多个人,至于其他人则全部释放,概不追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明显,李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够迅速地稳定长安城的人心,不仅要让隋朝的旧官吏们对他感恩戴德,而且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归降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安城的秩序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长安城被攻克了,对于李渊来说,自然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也为自己的建国奠定下一个雄厚的基础。

毕竟,“长安城”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其他城市可以比拟的,包括洛阳在内。

除此以外,李渊的手上还有一颗棋子,那就是“代王”杨侑,而且他还将其拥立为新的皇帝,是为“隋恭帝”。

估计,此时李渊的心里肯定有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挟天子以令诸侯!

个人认为,李渊多半是有这种打算的,而这也就是他攻克长安城之后,没有直接自立为帝的原因。

那么,面对长安失守,隋炀帝在干什么?他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

不得不说,隋炀帝杨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人,此人的性格很容易走极端,在顺境面前无比慷慨激昂,可一旦遇上逆境,他又容易变得颓废保守。

换言之,隋炀帝的极端性格,就是他身上的最大弱点。

纵观当时天下,除了长安城发生激战之外,整个天下都是一片大乱,烽火遍地、举目狼烟。

但是,隋炀帝并没有想着如何去平定乱局,如何去恢复旧局面,反而采取了“鸵鸟政策”:既然已经乱了,干脆我什么也不管了,既不要长安,也不要洛阳,而是要前往江都(今扬州),在那里去过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有如此悲观的心态,从这一点上来讲,隋炀帝也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事实上,隋炀帝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其实都非常明显,但他的缺点最终还是压过了优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可以想见,隋炀帝来到江都的时候,肯定是满心怨恨,怨恨关陇集团对自己的背叛,怨恨老百姓犯上作乱,怨恨身边的臣子无能为力……

因此,对于现在的隋炀帝来说,唯一能够慰籍自己心灵的就只剩下江都了,因为江都是他当年伐陈朝时的大本营所在,他很喜欢江都的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隋炀帝和南朝人士,以及南朝的佛教界关系很好,而自己的皇后(萧皇后)本身就是南朝人,因此他对南方也是情有独钟。

实际上,隋炀帝在来江都之前,其实早已经做好了不再回去的准备……

当时,隋炀帝带领着百官、后宫,以及十万骁果,浩浩荡荡来到了江都,到达江都之后,他就开始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将政事抛诸脑后。

众所周知,隋炀帝长得一表人才,据说有一次,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忽然间顾影自怜,对身边的萧皇后说道:“好头颈,谁当斫之?”——引自《资治通鉴》

意思是说,如此漂亮的一个脑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谁给砍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隋炀帝如此一说,萧皇后不禁大吃一惊:“皇上,你这是怎么了,为何要说如此不吉利的话?”

隋炀帝笑了笑,接着说道:“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意思是说,人生就是这样,世间的苦乐贵贱都是轮着来的,想通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我们难过的呢!

可见,此时的隋炀帝完全是一副悲观颓废的做派,他的内心已经绝望:如今,整个国家局势早已完全失控,而自己要成为“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也随之付诸东流,至于千秋大业更是再与自己无缘,到了如此地步,也只能用醇酒和美人来麻痹自己的痛苦心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