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造反的成功率

对于明朝永乐帝朱棣来说,其实建文帝是他的大恩人。

后世的很多人被靖难之役的小说和影视剧带偏,认为朱棣从一开始就萌生造反篡位的心思,但是客观来说,这个说法其实将大众误导了。因为放眼中国历史,自古以来,藩王造反的成功率是十分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不少皇帝,是以亲王身份实现篡位的,但这些亲王的篡位,往往是通过政变手法,而非从藩国起兵和朝廷对抗。因为政变手法讲究出其不意。典型的例子有唐朝的唐隆政变:当时韦皇后毒死唐中宗,册立李重茂当大唐的傀儡皇帝,结果,被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而利用藩国的力量和朝廷对抗,并且成功取得政权的,在朱棣造反之前,成功的案例只有一件半:

一件,是元朝大将燕帖木儿反对元朝的天顺帝、泰定帝父子,于是拥立元文宗另立朝廷,而后造反夺权,最终夺取政权。不过当时的背景是元朝局势混乱,因此燕帖木儿和元文宗能够成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件,是春秋时代,晋国的附属国曲沃起来造晋国的反,并篡夺了晋的世系。不过,毕竟曲沃对付的是巴掌大的晋国,因此这个案例充其量是半件。

此外还有西晋时期,诸侯一度篡夺了痴儿天子司马衷的皇位,不过这个篡位很快失败,痴儿天子也最终还是复位了,因此不被视为成功案例。

朱棣是一个聪明人,不会不知道:藩国对抗朝廷,成功率这么低的事情,他即便是有心思,充其量也是脑子里想想,断然不会真把这幻想当做事业来干。

朱棣的两个大恩人

朱棣本来的人生轨迹是和大明皇位无缘的。但是,建文帝登基以后的倒行逆施,让朱棣不得不破釜沉舟:建文帝登基元年,就针对大明的藩王们进行迫害,一时间,大明的藩王们人人自危,只不过迫于朝廷的强大,而敢怒不敢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经过一番权衡,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豪赌:这种豪赌,本质上也是朱棣死里求生。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朱棣并没想着获胜,而只想轰烈而死。

朱棣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以后,建文帝急忙派兵讨伐。本来按照大明朝的规矩,朱棣造反,其余的藩王也该起兵勤王、打击叛逆才对。但是,由于藩王们见识了建文帝给被迫害藩王们提供的“美好待遇”,而选择作壁上观:虽然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却巴不得建文朝廷快点垮掉。从大明朝的藩王角度来说,建文帝是地地道道的独夫民贼,而朱棣是“奉天讨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如果藩王们保持中立,让建文朝廷和朱棣的力量进行正常意义上的单挑,那么,建文朝廷也可以做到碾压朱棣,但是,建文朝廷偏偏派遣李景隆去讨伐朱棣。尽管李景隆率领的军队是朱棣叛军的数倍之多,但是李景隆的部队居然节节败退,而朱棣则先从勉强抵御建文军队的进攻,到了可以反击,甚至还一路高歌猛进兵临南京城外。

朱棣大军打到南京城外以后,建文帝于是派遣李景隆守卫南京。结果李景隆索性打开城门,把朱棣大军放进了南京,自此,建文朝廷崩溃,建文帝下落不明。随后不久,朱棣登基称帝,建立永乐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朱棣和建文帝这三年开外的战争,改变了各自的命运轨迹。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和李景隆是自己的两个大恩人:因为没有建文帝的倒行逆施,自己也不会死里求生去造反,而没有李景隆不断打败仗,自己也早被建文朝廷的军队活捉,最终押解到南京被处死了。

李景隆的决策

李景隆和朱棣的交战,每次遭遇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收场,以至于后世猜测:可能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但其实这种猜测是倒果为因的荒唐猜测:因为朱棣起初没有本钱也没有胆量去造反,李景隆更不会未卜先知知道朱棣肯定会赢,因此,李景隆断然不会放着建文朝廷的大臣不去做,反而勾结一个前途未卜的王爷。

而李景隆多次“超常发挥”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李景隆真的是一个草包将军,确实不擅长领兵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李景隆带着敷衍心态打仗。李景隆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即朱元璋麾下六大将之一。虽然李文忠并非被朱元璋杀害的,但是朱元璋针对功臣的疯狂杀戮,以及建文帝对藩王的疯狂迫害,这一切,李家人可谓比谁都清楚。因此对于李景隆来说,自己辅佐建文帝,过着的是伴君如伴虎的生活,但是毕竟朱棣未必能成气候,因此自己不能明显倒戈相向。因此李景隆采取了敷衍心态:即这仗能打就打,打输了再说,反正都是朱家人内讧,自己出工不出力就好。不过客观上来说,朱棣在对抗朝廷军队的战斗中,有几次确实是死里逃生,更何况两军对战箭如飞蝗,朱棣没在弓弩矢石中被射死,也真是万幸了。从这点来说,倘若李景隆积极一番,或许历史会另一番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隆的晚景

建文朝廷垮台以后,朱棣登基称帝,并在永乐元年(西历1403年)册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等职务,并且将李景隆视为永乐朝廷的头号功臣。有历史爱好者认为:永乐帝的这一册封坐实了李景隆内奸的身份。但是小编认为:永乐帝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安抚人心:毕竟建文帝虽然下落不明,但是建文朝廷依旧被视为正统,并且蕴含很大能量,甚至存在翻盘可能。事后永乐帝选择迁都北京,其实也是考虑南京的建文朝廷残余势力太大。因此,册封李景隆可以向建文朝廷的残余势力表明态度:只要愿意弃暗投明,和永乐朝廷干的,永乐朝廷既往不咎,而且委以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种局面到了永乐二年,永乐帝坐稳皇位以后,就发生了变故:永乐帝手下的大臣告发李景隆有造反的心思,而永乐帝也借此剥夺了李景隆的职务和爵位,并且没收了其家产,将其满门囚禁于原本的府邸。

就这样李景隆过完了自己的余生,并在永乐末年去世。

可以说,李景隆躲过了建文朝廷的暴政,却没有躲过永乐朝廷的残害,终究:天下乌鸦一般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