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光美和儿子刘源

1983年夏,王光美专程从北京来到河南新乡县,看望刚担任副县长的儿子刘源,这是两人见面后拍下的一张珍贵合影。照片拍摄时,王光美62岁,刘源32岁,母子两人久别重逢,他们都特别开心,笑容满面,他们终于苦尽甘来,值得拍下这样一张合影。

刘源,1951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按照刘源当时的身份和学识,完全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他有更好的选择。然而,刘源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去基层工作来锻炼自己。刘源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从小他就深入体会了生活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

从年少开始,父母就对刘源严格要求。刘源回忆时表示,他自己在14岁前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从小几乎没有穿过不带补丁的衣服。另外,从7岁读书开始,父母就要求刘源跟哥哥姐姐一样,离开家里住校学习,不能搞特殊。

刘源后来回忆时说:“每逢星期天回到家里,开饭的时候都热闹非凡。餐桌上一般是家常菜,茄子、豆角、粉条……父亲总是用一个空盘子,一样夹一点,自己埋头吃,吃完就走,不多说话。每次等他一夹完菜,我们这些孩子就上前抢呀,很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师范学院

在特殊时期,刘源中断了学业来到山西省山阴县的一个村子里插队,开始了艰苦的农村劳动生活。就是这段经历,让刘源受到了极大的锻炼。所以,当刘源从大学毕业后,坚定认为自己应该到基层工作。

刘源内心想法很明确:“重新回到农村去,在农村的最基层接受锻炼,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出力。”于是,刘源被组织上分配到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当时刘源在这个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他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光美和儿子刘源

为何选择扎根河南农村呢?刘源也给出了说明。刘源在给自己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他是这样解释的:

“河南,在全国是人口第二多的省,但经济底子很薄。抗战初期,我父亲曾任中原局书记,与河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作为人民的儿子,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作为人民和他的儿子,也要像他那样,为人民献出自己,完成父亲的遗志。”

起初,新乡县七里营公社领导干部中几乎没人知道刘源的真正身份。在大家眼中,这个年轻干部生活俭朴,工作努力,每天都起床很早。当年在新乡县委担任领导职务的炎光亮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当时并不知道刘源的身份来历,只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年轻人,衣着朴素,言语诚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

刘源对吃住没有任何要求,根本不像一位高干子弟,有什么就吃什么,经常都是喝白粥啃红薯干。刘源如此工作态度,很快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1983年4月,在新乡县人大常委会上,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

于是,我们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张照片。对于刘源来说,能在新乡县参加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他把自己姿态一直摆得很低。刘源为了了解具体情况,他多次深入村庄跟村民们聊天,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

每当下乡调查时,刘源也不吃招待饭,而是自己买馒头、喝开水。据资料,当时刘源每月的工资加补贴约60元,他非常节约,后将积攒了300块钱寄给了广东灾民和当年插队的农村。

1984年,刘源因工作出色,被选举为新乡县县长。刘源自己也没想到,在担任新乡县长不到一年时间后,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1988年1月,刘源当选河南副省长,这年他年仅3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

对于自己担任副省长,刘源吃惊不已,当时他正在天津考察。刘源回忆时说:“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