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客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熹里话:

拧巴的麦琳,我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身边太多人的影子。

文 l 来士普

来源 l 印客美学(ID:ink20160101)

这段时间,作为素人的 麦琳 ,热度力压大爹杨子、大儿留几手,成为热搜常驻嘉宾。

麦琳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心“配得感”弱,找不到自我价值,所以行为拧巴、难以被他人理解。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被取悦?

01

拧巴的麦琳,

让全网应激?

《再见爱人》最新一季播出后, “麦学”又有新课件了。

“熏鸡事变”让不少观众隔空感觉被麦琳网暴了,不仅又累又气,而且有窒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她的行为也引起了颇多争议。

与丈夫“母与子”的相处方式; 说自己节俭、不看重物资,却又想要包;既要李行亮赚钱,又要李行亮陪伴;既要李行亮追梦,又要李行亮时刻关心……

自相矛盾的拧巴操作,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操控老婆的杨子、赔掉老婆几百万的留几手,麦琳顶多是个有缺点有问题的“小市民”, 但为什么大家基本都把吐槽的火力集中在了她身上?

这其实是因为,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是黄圣依这样的大明星,体会不到被当做赚钱工具的感觉,也不是葛夕,没有六百万能让老公亏掉。

对于杨子和留几手的操作,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当吃瓜群众,没法真正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很多人都会在麦琳身上,看到身边人的影子。

比如那些“没苦硬吃”的父辈们。

放着好日子不过,天天没事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行为,会让观众想起自己被身边人折磨的经历,实实在在的共情且产生了应激反应。

这类人,被困在牺牲者心理中,拧巴、难搞、控制欲强、斤斤计较、强调付出、逻辑混乱、没苦硬吃、难被取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不配得感。

这样的心理和性格,是什么导致的?

02

背后是一代人的“难取悦”、

没苦硬吃?

研究显示,饥荒、贫困的成长经历整体上塑造了老一辈保守、实用、节俭等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 “没苦硬吃”其实是为了填补安全感。

由于吃过贫穷的苦,贫穷带来的不安全感一直影响着他们。

即使如今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但无意识的安全感缺乏,仍然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和决策能力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解释。

根据心理学理论,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不安时,会采取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否认”或“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避免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拧巴的特点,即言行不一、自相矛盾,难以被取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生家庭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中充满了矛盾、冲突或者缺乏情感支持,那么他可能会形成拧巴的性格特点,内心不安、焦虑,难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生家庭也会强化“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

如果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会导致孩子在无意识中认为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

在长大以后,可能会有非常强烈的“不配得感”。

渴望幸福,但幸福来临的时候却又开始犹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没有受到高等教育,且与社会脱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弱,那么就难以实现自我觉醒。

就像活在楚门的世界里,觉得现在的状态不对劲,但又习惯了,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或信念时,会出现心理不适。

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个体会试图改变或调整其中一个观念。

然而,“拧巴”的人往往难以做出这样的调整,他们陷入认知的冲突中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的精神内耗,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个体感到疲惫不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这类人配得感低,且这么难被取悦?

03

为什么难被取悦?

难被取悦的最主要原因, 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像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里的论述:“ 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通常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对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没有明确的体验。 ”

在不了解自身诉求的情况下,他们又执着于“被认可”,所以一直内耗,并逐渐转为外耗。

“他们希望婚姻伴侣(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理想的)来填补他们内心的某种欠缺和空虚;并且他们会因为他或她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感到焦虑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配得感”,也使得他们常常存在自卑情绪。

个体通过过度强调自己的苦难和付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优秀、没有自我价值,所以想通过吃苦,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牺牲奉献精神,甚至是对此感到内疚或感恩戴德,从而弥补内心的缺失,满足自己实现家庭价值的需要。

但站在身边人的立场上,他们的行为就是典型“没苦硬吃”,难以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自我价值,所以要从他者眼中验证被爱、看见自我、获得独立。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写到:“ 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这时候我们通常意识不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

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在他心里的独特感,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就像张泉灵在节目中说的:“ 用负向反馈表达期待,只会让对方愈发退缩。 ”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类似的误区,希望对方更关心自己,更贴合自己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后却让关系更加紧张,让对方慢慢不敢再去尝试,甚至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对。

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正反馈”,表达内心真正的诉求,帮助对方慢慢摸清你的需求。

可是,对于内心自卑、压抑,“不配得感”强,不了解自身真实诉求的人来说,进行“正反馈”太难了。

这是个死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改变现状、结束痛苦,唯一的办法或许就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学会观察和接纳自己的感受。

点亮“在看”➕“赞”,只有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行为反应,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作者:来士普;本文授权自印客美学【id:ink20160101】,一个美学和艺术的科普地,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欢迎关注这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