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发帖称,现在公园相亲一角,堪称招聘会!厦门一位98年的女生相亲条件曝光,身高165,英国留学硕士,现在在一上市公司做人事,年入15万。父母是企业高管,岛内有多套房及别墅。 要求身高175以上,家境相当,有上进心。
看完这位女生的相亲要求,这名博主感慨称,真是不得不感慨,就这样优秀的女生,竟然沦落到相亲了?而且仅仅才26岁,属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按理说,这么优秀的女生,父母又是企业高管,根本不缺资源和追求者啊,何必来相亲呢?莫非有其它企图?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我们来看看这份征婚简历。
98年女生,未婚身高:165籍贯:厦门
学历:英国留学硕士
职业:上市公司人事
收入:年入15 万以上
房车情况:岛内有多套房及别墅无贷款
家庭情况:独生女、父母企业高管
择偶要求:92-99 年、身高 175以上、家境相当、有上进心
这份资料确实抢眼,无论是身高,学历、年龄、职业、财产状态、家庭背景,随便拿一项拿出来,都可以是加分项。那为何这名如此优质的女性,也需要征婚呢?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议论纷纷。
有网友表示,我就想知道年入15万是怎么拥有多套无贷款的房和别墅的,我想学习一下。
有网友评论,人家可能是富三代富四代呢!毕竟父母是企业高管,又是独生女!上面的写得有可能还是保守的说法。
有网友认为,这肯定一个噱头吧,不然家里资源那么好,还要下相亲。
有网友表示,自创业年入20-35万,180cm,80kg,善做饭、爱学习、常锻炼、照顾人。房产两套,车子一部中级奔驰suv。能配么?
- 谈到相亲,就不可回避提到结婚。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直到近年有所改善。
几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结婚登记对数不断创新低,10年内下降49.3%,2023年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预计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0年来的新低。
2013-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83.5万对,降幅49.3%,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说明补偿性需求基本结束。
参考近十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全年占比在72%-79%,可以估算出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659万对之间,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来的新低。2013-2022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4.8‰,2023年升至5.4‰。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2013年-2022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051.8万人;再婚人数先升后降,2019年达到455.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2年的315.2万人。
2005-2022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5.2%,25-29岁从34.3%升至37.2%,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20.7%、9.1%和17.7%。
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随经济发展大幅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2022年博士在校学生数16.6万人增至55.6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09.8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从1999年的15.8%下降至2022年的3.4%。
伴随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明显推迟。人口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9.4岁。
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件事,年轻人的婚育观已经在发生重要变化,不再把结婚当作人生的必经之路了,更不会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宗接代理念当回事了。
而女性的自我觉醒,又加剧了这种观念的转变。现在女性不再愿意做贤妻良母了,都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的生活品质,所谓的相夫教子的想法,已成为她们眼中的“奢侈品”。此外,高房价、高彩礼等经济因素,也成为婚姻的“拦路虎”。
因此,我们再回到上述这个厦门女孩征婚,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条件都如此优渥,真正能够匹配的未婚男性资源屈指可数,一个“家境相当”就可以让很多人望而怯步,这或是要面向大众征婚的根本原因。毕竟,无论是父母的人脉也好,自己本身的圈子也好,优质的资源毕竟都是匮乏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