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汇文中学,我小时候就来过,只不过那会儿还叫“26中”呢。这条街叫培新街,当地人叫“三角地”,据说最早是乱坟岗子,荒无人烟野狗出没的地方。解放后随着幸福大街(火神庙大街)也修建了街道,汇文中学在50年代也就搬了过来。
之所以叫培新街是因为培新小学,现在也是重点。另外还有一所崇文小学,专门为外交部和其他驻外单位的子弟学校,寄宿制。但据说定名培新街,和这两所小学以及26中都有关系,都是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
都知道北京大学吧,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但实际上这英文名字是属于汇文的,汇文大学堂。没看错,汇文最早是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主办方是“卫理会”,属于新教圣公会的一个分支。
当然还有其他的名字,美以美会是常用名,“卫斯理”好像也常用吧。此外还有循理宗监理宗什么的,都是形容这个教派遵守传统规范的意思。这有点儿像弘一法师修行的佛教“律宗”,都是严格遵守宗教守则。
据说汇文刚开始的时候招不到学生,毕竟那会儿还没废除科举,北京的宗教氛围又不太浓,所以没什么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外国人的学校。
于是汇文就进行了促销宣传,宣布只要是愿意来读书的就管饭。那重赏之下就必有饭桶呗,于是第一年就来了好几个能吃的孩子,终于让一堆神父有活儿干了。
但之后随着科举被废除就好多了,新式教育的理念开始推广,汇文发展成了“九年一贯制”的综合学校,其中还包括大学。这九年是高小两年+中学4年+大学3年。
我同学的爷爷就是在汇文上的高小和中学,在北洋时期。当时的学费已经很贵,高小都要100多块大洋一年,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工资。
但他爷爷是燕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到1919年时因为汇文大学的学生太少,所以索性和协和大学一起都合并到燕京大学了。也是美国的教会学校,校长司徒雷登。
汇文剩下的中小学就还在船板胡同,就是北京站旁边。船板胡同有两个单位最有名,一个是汇文,另一个就是“反扒队”。反扒队先是属于大名鼎鼎的十三处(治安处),后来单独分出来成立了公交分局,分局的办公地点就在更有名的“炮儿局”。
所以炮局不是什么监狱,也不全是看守所,而是以船板儿的拘留所为主。王八楼的一楼关的基本都是蹬车出货的小贼,罪行大的分送各分局,罪行小的或是拘留几天就放了,或是找政治处一批就下圈儿劳教了。
王八楼二楼是看守所的性质,关的基本都是王佐胡同二处(刑侦处,市局刑警队)抓的人。所以二楼相当于严管号儿,亡命徒一堆,因此抖链儿,地锁,大联儿等戒具和刑罚在这里使用的最多。然后二处审的差不多了就邮到半步桥,七处(预审处)所在地,基本都是大刑犯,那儿是K字楼(进了K字楼,但求保住头),但也有个王八楼。
扯远了,本来是说汇文的,怎么扯到关人的地方了?虽然这两种都是高等学府,但教学内容不一样,学员素质也不同。
简单说吧,汇文最早是在船板胡同,后来修北京站的时候就搬到了培新街。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想过报考,因为市重点是可以全市招生的,东城的孩子也可以报。
但后来两个原因没报,一是26中的分数太高,我那年预估26中要达到196(满分200),而我父母给我估分194,所以有些含糊了。二是因为26中毕竟在南城,学校周围在当时又特别冷清,所以我爸妈有点儿担心我的安全,毕竟那会儿劫钱的小混混挺多的。
现在汇文周边是很热闹了,但当时真的挺荒凉的,我同学说他们小时候都来这儿练自行车,随便骑都撞不到人,根本没什么人经过。
旁边有个儿童医院,我好像也进去过,挺小的医院记不清了。然后车管所也陪朋友来过,那会儿考车的路线在幸福大街南口,体育馆路那一带。
不过这事儿今天想来有些不太理解,当年幸福大街和幸福楼挺热闹的,怎么偏偏26中门口这么冷清啊?要说这里也不是死胡同啊,是可以通往光明楼龙潭湖的,为什么没人经过呢?
最后说一句“阎述诗”,绝对的名师,为人师表,教育界的楷模。我小时候是从我爸那儿看到的《阎述诗传》,感动极了,到现在都记得不少内容。希望所有教师都能读一读前辈的功绩,也希望家长学生们读一读,能了解到教师们培养孩子的辛苦……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