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欧阳晨雨
编者按
在四川,长江的支流如岷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生态系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她的滋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四川有着8000多处非遗资源点,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这些非遗是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子孙万世的精神财富。
即日起,封面新闻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各大主流媒体,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系列专题报道,开启一段探寻非遗的旅程。让我们从长江源出发,聆听古老的故事,感受传承千年的技艺,体验活在当下、连接未来的创新。
02:03
成都,这座千年古城,以其“锦官城”的美誉流传于无数文学作品之中。这个名字,源自于曾经为成都带来无尽荣光和经济价值的蜀锦。蜀锦,指的是成都地区特有的花锦,它以桑蚕丝为原料,以其色彩对比强烈、花纹对称、连珠等形式的装饰严谨和工艺复杂而闻名。
蜀锦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其织造技术从汉代的经锦织造革新为纬锦织造技术,使得织造更简便、效率更高、图案更大。蜀锦发展至明末衰微,清代中晚期有所恢复,但机械化工业的冲击使其再次面临危机。贺斌,一位与蜀锦相伴40年的匠人,也是该项非遗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见证了蜀锦在现代的发展与传承。
△贺斌
蜀锦根植于蜀文化中,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织锦重要的特点。蜀锦的纹样大都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含义,寄托了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在传承手艺之外,贺斌在致力于复原历代蜀锦的纹样。战国时期的“舞人”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上的动植物纹样、唐代的“陵阳公样”……走进位于浣花溪的蜀锦织绣博物馆,那些富有历史气息的蜀锦纹样,正在展示着这项技艺悠久的历史。
△贺斌展示蜀锦的背面
贺斌的蜀锦生涯,大部分时间在织机上度过。他参与研究复制历代经典蜀锦作品,复制了50余件历代蜀锦,并恢复了蜀锦“小梭挖花”的独特技艺。在贺斌看来,“匠心”意味着完全理解技艺,并将作品表现到极致,这需要一生一世的专注。
△织就蜀锦的极细丝线
贺斌的父亲是成都蜀锦厂的高级工程师,他从小在蜀锦厂长大。但最初,他更倾向于学习现代纺织技术。然而,1982年的一次文化交流展览改变了他的想法。师傅们带着蜀锦的小花楼木织机参加了在北京科技馆的展览,并在国外进行了文化交流展示,惊艳了在场的外国友人。这也让贺斌意识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卓越,从而走上了学习蜀锦织造技艺的道路。
进入21世纪,社会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蜀锦织造工艺。2004年,成都蜀锦工艺品厂和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成立,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初具雏形。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意识到,蜀锦,不仅是成都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