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梅城北门杨屋涌现了两位杰出的足球兄弟。哥哥杨宣,曾是广州部队足球队和四川足球队的守门员;弟弟杨宁,则是国家队及广东省足球队的门将。在他们成长的背后,站着一位重要人物——西南军区足球队主力后卫、昆明部队足球队教练,被誉为梅县铁教头的杨友标,他是这对足球门将的父亲。而他们的母亲李文和,曾是新疆女排的主力队员、乐育中学的高级教师。今天,让我们聚焦于这个足球世家——杨家将,足坛三杰:杨友标、杨宣、杨宁父子三人的故事。

杨友标

三十年代梅县强民队左内锋

西南军区主力后卫

昆明部队队教练

梅县业余体校铁教头

1920年9月22日,杨友标出生于广东梅县。但是在说他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广东梅县的足球。早在上个世纪初,现代足球就已经在梅县生根发芽,并在中小学盛行,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梅县足球已经风起云涌,从学校走向了社会,随之梅县强民足球队应运而生。杨友标的两个哥哥作为喜爱足球的热血青年,在该足球队成立之时就以主力队员的身份加入了该支足球队。在该足球队成立之初,杨友标不过七八岁上下,在两个哥哥的影响下,杨友标也爱上了足球,常常央求两个哥哥教他踢足球,从而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年仅11岁的杨友标在哥哥的推荐下加入了梅县强民体育会,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不过在强民足球队主力成员的影响和带动下,杨友标的足球技术和体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935年,因国内战乱致使民不聊生,杨友标的两位哥哥为谋生计下了南洋,彼时年仅15岁的杨友标,经过四年的辛苦训练成为了梅县强民足球队的主力队员。真正令其声名大振的是1942年年底,杨友标身为强民足球队的左内锋,迎战由李惠堂领衔的“建航”足球队,这支足球队至少有7名以上的香港专业足球队成员坐镇。在此战中,梅县强民队虽败,然而作为梅县强民队的新秀——杨友标凭借敏捷且灵巧的身姿引发了轰动。

经此一役,也令强民足球队的负责人认识到足球人才的培育极为重要。于是,强民体育会在1947年春天组建了一支“百磅足球队”,旨在培养年轻且具足球天赋的球员。杨友标作为强民足球队的新秀,率先加入“百磅足球队”,同期加入的还有前国家队主帅曾雪麟、原八一足球队主力潘培根。

1949年,新中国成功成立伊始,贺龙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部解放大西南,其后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待西南地区大致稳定后,贺龙秉持体育兴国的观念,着手在军中组建足球队,并将梅县足球名将杨友标纳入麾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杨友标与喜爱观看足球赛事的李文和相识相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杨友标与妻子李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友标一家四口

1952年,因西南军区的调整,杨友标奉命在云、贵、川等地辗转多年。最终,他为了恋人李文和,选择落户云南昆明。(据李文和接受采访时透露,她在四川读书时,因热衷观看足球比赛,在球场上结识了杨友标。后来在新疆上大学期间,由于热爱足球,阴差阳错地加入了新疆军区女子排球队,并成为球队主力队员。大学毕业后,李文和并未从事体育相关工作,而是被分配到云南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和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排左二为李文和

1958年,为了迎接访华的斯里兰卡足球队,云南省体委临时组建了一支球队,杨友标作为参赛球员之一,助力云南省足球队以 4∶3 的比分险胜斯里兰卡足球队,由此获得积极分子称号。同年6月,云南省成立了一支军区工体足球队——昆明部队足球队,杨友标凭借良好的足球意识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了该支球队的主教练,直至文革爆发前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斯里兰卡足球队与云南省足球队的友谊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杨友标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海外关系户”,而遭受迫害被逐出昆明部队足球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他不得不携同全家返回梅县。初抵梅县时,由于身份敏感,杨友标仅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全家的日常开销几乎完全依赖于妻子李文和那点微薄的薪水。幸运的是在林彪折戟沉沙后,昆明部队为杨友标平反昭雪,随后他得以被安排至梅县体育委担任足球教练员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3年杨友标一家在昆明

杨友标在担任梅县足球教练员期间,并不满足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是时常翻开国内外报刊书籍上的足球技术资料,学习体育专业、运动生理知识等,决意用理论指导训练,使每个队员经过一段训练比赛,技术战术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其担任63班男子足球队教练的六年半里,曾为“八一”足球队输送了钟云越、李文杰等运动员。其中钟云越曾作为国家青年队球员参加了世界青年杯足球赛。此外,向省队、地区、体院输送的运动员多达十二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杨友标带领的63班男子足球队,曾频繁地参与了梅县地区的各项赛事,并多次荣获冠军的殊荣。1979年,该队与64班足球队携手合作,在省级协作区的比赛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次年,即1980年,他们再接再厉,于省少年跃进杯比赛中再次斩获亚军。

在广东女足的发展中,杨友标同样功不可没。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为梅县的女子足球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友标于1982年6月被分配至梅县女足担任主教练。在他的精心调教下,梅县女足逐渐崭露头角,不仅技艺日益精进,更凝聚了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1982年8月,杨友标率领以梅县女足为核心班底的广东女子足球队,踏上了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的征程。这支队伍汇聚了梅县籍的杰出球员,包括李小兰、廖怀平、张小利、叶志珍、刘纽琼、梁环兰、陈碧芬等,同时也吸纳了部分来自广州的优秀队员,共同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阵容。在该项赛事中,广东女子足球队凭借其卓越的球技、紧密的团队协作以及不屈不挠的竞技精神,最终荣获了亚军的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首届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以梅县为主的广东队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左一)接见教练杨友标(右一)

次年4月,梅县女子足球队在参加于英德县举办的全省女子足球联赛时,尽管遭遇了主力队员被省队抽调的不利局面,但她们依然凭借出色的表现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成功夺得了全省女子足球联赛的冠军。

杨友标在梅县业余体校担任教练员期间,因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副校长。还曾在1978年和1980年获得广东省体委颁发的“优秀教练员标兵”称号,并在1980年被选为广东省足球教练主任。

在执教期间,他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更是他们心中的父亲。孩子们为了不让杨友标操心,大多都很听他的话,并不害怕他。虽说,杨友标对业余体校的孩子充满慈爱,但对自己的孩子却要求严格,一有空就会督促他们练习足球。幸运的是,他的两个孩子没有辜负他的苦心教导,都在足球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杨宣

广州部队足球队、四川足球队门将

成都五牛俱乐部、深圳二队门将教练员

杨友标长子杨宣,出生于1958年2月27日。他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足球场上度过的,即便是回到了梅县也从未落下,平时做完功课便会往球场上跑,不论严寒酷暑直到练得一身酸痛才肯回家。正是因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为其后来成为专业足球运动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4年7月高中毕业的杨宣,被选入广州部队足球队成为了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在广州部队足球队期间,杨宣凭借过硬的守门技术和稳健的球风很快就成为了该支足球队的主力门将,还曾于1976年和1977年两次代表国家青年队出场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亚等国家,并于1977、1978以及1980年帮助广州部队足球队三次冲入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前六甲。

1980年,杨宣凭借的出色表现被评为“最佳守门员”称号,只是花无百日红,随着队内足球人才的凋零,广州部队足球队在1982年的全国甲级足球联赛上排名垫底从而降入乙级,加之全国军队人员精简,广州部队足球队不得不解散。

从广州部队足球队出来后,杨宣遵循父亲的足迹来到了母亲李文和的故乡——四川。并于1982年年底加入四川足球队成为该支足球队的主力门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伤病,杨宣转型为教练开始在四川五牛俱乐部执教。

在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道路之后,杨宣还曾短暂执教过成都五牛和深圳二队的守门员教练。后来由于身体的缘故去往美国接受治疗,在那里一呆就是10年,再就是由于家人妻小在国内又回到了故土——梅县。

杨宁
前国足门将

原广东队门将

现在我们重点来说说杨友标的次子——杨宁。

1962年4月28日出生的杨宁,在足球天赋上比哥哥杨宣更为出众。11岁那年,当哥哥杨宣被梅县业余体校推荐给广东青年二队主教练冼迪雄进行测试时,在一旁观看的杨宁模仿哥哥的动作。冼迪雄觉得他可爱有趣,便随手抛了几个球让杨宁试试。没想到,哥哥没有被选中,而杨宁却被看中了。

1974年6月,杨宁入选广东省青年足球队,在冼迪雄教练的指导下刻苦训练基本功。历经四年,他助力广东青年足球队赢得了全国青年足球赛冠军,并在上海青年杯邀请赛中获得了亚军。

1976年,年仅16岁的杨宁被选入广东省足球队。1979年,在全国甲级联赛的最后一场关键比赛中,他表现突出,成功化解多次险情,大放异彩,从此奠定了自己在广东队主力门将的位置。

效力广东队期间,杨宁凭借敏捷的反应、出色的弹跳力和对高空球的稳健控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俊朗的外貌也深受女球迷喜爱,被亲切地称为“客家仔”。期间,他还荣获了省工体大队颁发的三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宁与父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广东队与德甲冠军、欧冠强队汉堡队战成平局。在那场比赛中,作为首发门将的杨宁展现了非凡的守门技艺。他一次次完成高难度扑救,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被粤媒誉为“下一代国家队门前守护者”。

汉堡队之战的出色表现让杨宁得到了苏永舜的青睐,他正式加入中国国家足球队,并担任“国门”。然而,由于“钢门”李富胜的存在,杨宁多次担任替补,坐了近两年的冷板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广东队和德国汉堡队的合影

直到1983年首届中国长城杯国际足球锦标赛,在对战伊朗奥米德俱乐部时,杨宁才获得首发机会,并助力中国队以2:1战胜伊朗。整场比赛中,他多次英勇扑救,化险为夷。随后,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中依靠赵达裕、柳海光、左树声的4粒进球击败北京队,夺得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省港杯足球赛中,杨宁连续七届作为主力守门员,助力广东队蝉联七届冠军。之后,他再次入选国家队,参加了两届世界杯预选赛。1988年,时年26岁的杨宁宣布挂靴,远走他乡,定居美国旧金山(想要观看杨宁完整内容可以点击蓝色字体梅县足球人物志:前国家队守门员杨宁)。

写在最后:一脉相承的荣耀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杨友标及其两个儿子杨宣、杨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杨友标乃 20世纪30年代梅县足球界的传奇人物,其足球技艺和热情深深印刻于家族之内。他的两个儿子,自幼便继承了父亲的足球基因,年纪尚小就显露出引人瞩目的天赋,昭示着他们未来在足球道路上的非凡潜力。随着时光流转,杨宣和杨宁不但传承了父亲的足球技艺,还在足球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尊重,成为改革开放前期足球人的典范。这所有的成就,无不在展现着杨家足球血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