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苏澄宇
图源:reddit
在森林中行走时,你可能偶然会遇见一种奇特的生物,仿佛是某种动物的呕吐物黏在树干上,或者是一团湿润的棉花般大年糕附着在朽木上。
图源:wikipedia
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生命体,实际上是黏菌家族中的一员——巨型布氏黏菌(Brefeldia maxima)。它的名字来源于德国微生物学家奥斯卡·布雷费尔德(Oscar Brefeld),以纪念他在黏菌和真菌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Oscar Brefeld (1839-1925) 图源:wikipedia
巨型布氏黏菌是一种黏菌,属于原生生物类群,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真菌。黏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兼具单细胞与多细胞的特性,甚至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展现某种类似智能的行为。巨型布氏黏菌名字中的“maxima”代表它的体型相对其他黏菌要大。
当它在树干或地面上形成泡沫状物体时,视觉上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尤其是在白色、灰色或黑色的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如同一团从白色棉花到黑色果冻的进化。
图源:asergeev
一开始,它们以孢子的形式存在,这些孢子在潮湿环境中萌发,释放出单细胞的变形体。变形体是黏菌的活跃阶段,这时它们表现出类似流动的单细胞,能够通过伪足运动缓慢地爬行,寻找细菌、真菌孢子等食物。
图源:文献1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巨型布氏黏菌虽然没有毒性,但其质地和味道并不适合作为食物。它主要由水和一些纤维质组成,缺乏营养价值,也没有明显的烹饪用途。
这一阶段的巨型布氏黏菌可以聚集成一个巨大的细胞团,甚至拥有多个细胞核,共同协调工作,仿佛是一个精密的微型社会。
图源:Maryland Biodiversity Project
科学家们对巨型布氏黏菌的兴趣不仅在于它的生态功能,更在于它的“智能”表现。在2010年的一项实验中,日本研究者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发现,尽管巨型布氏黏菌没有神经系统,但它在迷宫实验中竟然能够找到通往食物的最短路径。
图源:reddit
这意味着,这种没有大脑的生物体竟然能够“学习”环境,并作出最优决策。黏菌通过化学信号标记来“记忆”曾经走过的路径,避免重复无效的移动,从而优化它的觅食行为。这些发现挑战了人们对智能的定义,也让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
图源:网络
根据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的研究,一部分人似乎比其他人拥有更强的夜视能力,这部分人就是拥有蓝色眼睛的人。
实验中,39位成年志愿者需在光线逐渐减弱的环境下完成视觉测试。这些受试者中,25人拥有不同深浅的蓝眼睛,而剩下的14人则是棕色眼睛。
测试结果显示,拥有蓝色眼睛的人能够在极低的光照条件下(低至0.7勒克斯,约为满月夜的亮度)清晰辨认物体,而棕色眼睛的参与者则需至少0.82勒克斯的光亮来看清同样的东西。
研究者推测,蓝眼睛的虹膜中黑色素含量较低,这可能减少了光的吸收量,使得更多光线可以穿过虹膜进入眼球,这样就增强了在弱光环境中的视觉感知能力。
图源:网络
汽车轮胎旁边的毛刺,其实是轮胎制造过程中的“溢胶”产物,通常被称为“胎毛”或“毛刺”。这些毛刺是因为轮胎在生产时,模具拼接的缝隙和气孔在充胶过程中会泄露少量橡胶,导致橡胶多余部分形成细小的突起。
轮胎的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混合橡胶、加硫(让橡胶变得更坚固耐用)、成型和加压等工艺。橡胶在模具中被加热成型,而模具并不是一个完全密封无缝的结构。为了排出气体,模具中有一些微小的孔,充胶时一部分橡胶就会流出这些孔,冷却后形成细小的毛刺。
这些毛刺在正常使用时会随着行驶逐渐被磨掉,因此它们的存在对轮胎的性能和安全性并没有影响。胎毛的存在也是新轮胎的一个标志,常常用来判断轮胎是否是刚刚出厂的新胎。
如果你在轮胎上看到这些毛刺,不用担心,它们只是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完全不影响轮胎的使用和安全性。
封面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Morphology-of-Brefeldia-maxima-A-F-I-MYX-22620-G-H-J-MYX-3279-A_fig6_37623818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ius_Oscar_Brefeld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将【把科学带回家】设为星标✨,了解更多科学内容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